肖培东教《琵琶行》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914221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肖培东教《琵琶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肖培东教《琵琶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肖培东教《琵琶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肖培东教《琵琶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肖培东教《琵琶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肖培东教《琵琶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肖培东教《琵琶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一直成为我心里很冲击的歌,就因 为诗歌中的震撼。上周二(12月14),去苍南开课,我还是选择了琵琶行,不为 别的,就想给自己一个再创造的机会。以前的教案感觉很顺畅,可我总觉得不够淋漓不 够痛快。板块的痕迹太明显,学生的升华还欠缺,或者说,真正走进还需要一段路程。 我很冒险地选择琵琶行,也没做过细的思考,就去苍南。那晚,酒喝得很多,醒来时凌晨三点,我开始备课。 喝酒误事,我不再期待酒精中的灵感。我想读琵琶行,我就觉得只有读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于琵琶行,任何讲解都 是苍白的,我用最语文的方法教琵琶行。“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琵琶三弹美韵扬,名诗三绝万

2、古传。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就是因为诗中有三绝。 第一绝是白居易用出神入化的语言写出了琵琶女的绝顶艺术才华;第二绝是白居易用高 度凝练的笔墨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的生平,写出了千千万万个歌妓的典型命运;第三绝 是白居易用一颗伟大的爱心,把琵琶女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写出了“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不朽名句。北京大学的孔庆东博士称此为“三绝”。毛 泽东主席曾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乎?”此论堪称高远。我反复地凝视着这些点评, 感觉到以前看人教琵琶行,或者自己教琵琶行,更多的是把握在“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

3、何必曾相识”的“同”上,往往简单找了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就了事,其实还 是不得其深。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毛主席的话真是精辟。诗人作为封建官 吏和文人,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能倾听她的音乐和话语,并且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从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这才是最让人敬服的地 方。伟大就在这里!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粗读之后直奔第二次琵琶弹奏的描写,这是本诗的重要内容, 也是三次弹奏中描写最精彩的一次。反复读。三个主问题架构课堂。“一曲琵琶曲,你 听(读)出了什么?”,回答“才华、身世、情感”在问答间熟读这段,体会白居 易诗歌中的音乐绝与形象绝。才华中有琵琶女的才华,也有

4、诗人的才华。“从这篇琵 琶行中,你能读出诗人的一一?”回答“眼泪真情共鸣理解尊重才华坎 坷、孤独、哀怨、控诉、”最后教师指向“平等中的伟大”,归结于“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人一句上。“琵琶行千古绝唱,绝在何处?”三绝逐 一展现,诵读逐一跟上。诗从肺腑出,笔落惊风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伟大理解诗歌的 不朽。这是我的理想课堂的设计。实践中,发现对学生学情的估计还是有点不够,但我并没有慌乱。老师没有选择学 生的权利,开课也没有选择足够预习的权利,任何学生的不足都是我们老师要珍惜的东 西。现在的自己,对完美与流畅已有了另外的感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而不过于追求华丽与流畅,才

5、是真实的教学。公开课就是常态课。当他们读得越来越好 的时候,我知道,我找到了信心。我是让你们进步来的,我是帮你们学习来的,我是带 你们读书来的。是带,不是代。我一定要这样告诫我自己。在琵琶女的身世中,我过于强调和音乐的结合,课后一女教师给我指出了这点,我 觉得很有道理。我还是不舍得丢掉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 化的轨迹,确实感觉有点生硬。以后应该就是这琵琶声能诉尽心中哪无限事可以简而化 之,谢谢你,老师!我会在思考中完善。如果说白居易“始觉有迁谪意”应该是说他心 中早有迁谪之意,这时才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于是就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 情和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

6、一,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长叹。那么, 我会好好思索,找到最合适的突破。在这里(灵溪二高),我留下了我的亲情作文,学生留下了他们的眼泪和感动。那 批学生已经走向大学了,眼前的这些孩子,希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让你受益终身。 而我,愿在声声琵琶中再修改我的教学。永嘉肖培东肖培东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I1、导入:白居易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其中有这么两句:“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长恨歌以写唐玄宗杨贵妃

7、的爱情悲剧出名,琵琶行则以出色的音乐描写及诗中所包含的满腔悲愤而感人至深。“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表白早已成为恋人们的憧憬与向往,而“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因其命运多舛相惜相知而成为千古绝唱。今天就让 我们走进声声琵琶,解读琵琶行。2、播放配乐朗诵,调动阅读气氛。思考:诗中琵琶女有几次弹奏,找出诗中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主人3、三次琵琶弹奏,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有以下三组:“忽闻水上琵琶声, 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齐读,教师板书三组句子。4、这二组句子都是从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

8、,声音无形,摹声最难,琵琶女究竟有着怎样精湛的琵琶技艺,诗人又是怎样表现她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的,才 能达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奇特效果呢?“转阅读第一段中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部分诗句,学生讨论写作手法。a以声传情,如 轴拨弦一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b以声喻声,以形写声C象声词双声词摹写,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 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侧面烘托(结合朗读指导)5、一曲琵琶曲让众人动容,一篇琵琶行令我们黯然神伤。如此美妙的琵琶声 中,埋藏了如此的悲愤。在我们为其不公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时,我们能否从琵琶曲调 的起伏变化中,

9、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这琵琶声能诉尽心中哪无限事?(第2段第3段结合阅读)。未小组讨论: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两声, 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 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 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 艺超群

10、,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 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 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 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 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 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

11、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 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 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 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 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 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 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

12、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结合朗读指导,板书琵琶声一一诉尽心中无限事)6.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 人深深的怜悯。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 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哪些方面相同

13、呢?都从京城来到遥远地偏的 江州,都才华出众,都由荣至衰,怀着“幽愁暗恨”,伤人,伤己,理解与同情,两重 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 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这句,也成了全诗的诗眼。(相关部分朗读指导,板书:青衫泪一一同是天涯沦落人)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不同场景的弹奏,效果自有不同。作 者写月等景物,有何作用?学生找出,分析,朗读。Lui,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 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

14、了感情基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 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乐结“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字可否改为“黄”)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 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8.小结:曲尽沦落苦,辞传相知情。感商妇之飘零,叹谪居之沦落。琵琶女的“琵琶曲”,唱尽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白居易的琵琶行,写满了相逢的凄恻、相知的悲悯。一首“琵琶曲”似怨似悔、如泣如诉,一曲琵琶行相怜相惜、如歌如潮。当我们聆听琵琶女的 弹奏时,我们的耳边响起的不只是奇妙的旋律,更有那旋律中流淌出的 心声;当我们吟诵白居易的诗句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也不只是珠玉般的诗句,更有浸透纸背的人生。千种幽怨,万般哀伤,千百年来让人叹惋。 这,正是艺术的不朽;这,更是诗人的伟大。9课外作业:背诵,听一自己喜爱的音乐,运用比喻加以描 写,不少于200字。板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一琵琶声一诉尽心中无限事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江中月一枝一叶总关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