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曹刿论战1.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9137361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曹刿论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9、曹刿论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9、曹刿论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9、曹刿论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9、曹刿论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曹刿论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曹刿论战1.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梁雪莹教学目标: 1、 以“论”为学习重点,赏析词语,品读人物2、 关注论的内容、方式、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重难点:论战方式探讨、庄公人物分析前置学习: 导学案一、词语积累:1、一词多义:间:又何间焉 虽席地不容间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鄙:肉食者鄙 蜀之鄙有二僧 先帝不以臣卑鄙2、古今异义词: 牺牲 加 福 狱 可以 再3、 重点实词: 徧 孚 败绩 克 作 靡4、重点虚词: 以 既二、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问题1、曹刿求见鲁庄公原因是: 2、曹刿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 3、在战争中,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2、”,曹刿的解释分几层: 三、结合文本,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曹刿 鲁庄公 四、作者为何没有浓墨重彩描写战争场景,而侧重曹刿之“论”,继而思考,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资料助读认识作品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出于孔子之手,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这是一部托史寄义、托事明义的儒家经书,是“文以载道”在史学领域的应用,“借史传道”。孔子曾说“我欲载之以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他作春秋是别有用心和目的的,是“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但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说明,称之为“

3、传”。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资料助读认识战争关于春秋战争你所不知道的事。1.打仗是为啥要击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鼓在战场上更多地被用于传递信息,有指挥作战之用。从鼓舞,鼓励这些词汇也不难看出,鼓也兼有鼓舞士气的效果2.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长勺之战地点在莱芜。3. 春秋时期军队都是分为车兵,甲士,普通士兵,那时为国君打仗是义务的,兵器基本上都是自备,车兵甲士是由贵族和士族担当,他们可以用上青铜兵器,而一般的平民用“杵” ,就是一种木头棒子,加上那时的边

4、界线都是一些天然的山林,河流之类的,一场仗打下来鲜血流到了河里,木头飘起来,“血流漂杵”4. 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才迎战,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学习过程:导入: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鲁国人左丘明为注解春秋所做。是故欲读左传,先解春秋。今天我们再学曹刿论战,便先从历史入手。一起来读 “十年春,王正(zhng)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春秋看似是一场很平常的战事,有何稀奇呢?“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史评 “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

5、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毛泽东过渡语:原来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那我们把题目换成长勺之战可好?释题:点拨:如果更名为长勺之战,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这篇文章要写”“而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笔墨并不多。写的多的是曹刿,通过什么来写曹刿呢? “曹刿论战,突出了曹刿的主要活动论,“曹刿论战,和谁论?”“在什么时候论的?” 和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论战 一、战前论备战 PPT出示文本: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1、小组合作学习 斟酌词句说说你读到了哪些信息?预设:故事的时间

6、人物起因(补充,此前齐鲁已经几次交战,鲁国皆败)人物 两类人(1)肉食者是群什么样的人?想象一下他们的形象为什么叫肉食者? 先秦时期,生产力低下,统治者对吃肉有着严格的阶级划分规定。孟子甚至在勾画政治蓝图时说,平民能在七十岁吃到肉就很幸福了,对,就是这么夸张。(2)曹刿的身份,显然不是肉食者。他是一介平民、隐士。他和“其乡人”有何区别?其他人的冷漠,但曹刿却要主动觐见,为国请命。2、进入论战,朗读感知: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有感情朗读。可以加手势语,也可以加语气词,关注轻重音设计意图:从人物语气、心理入手,探求曹刿的进谏方式和政治主张。一读 学生读完后采访,说话时候作何感想? 学情预设及点拨:(

7、1) 曹刿,你去论战,为什么不问兵马粮草等情况,却要问“何以战?”-民心、人和(2)那你直接告诉庄公,民很重要不就好了吗?-直接说出来的不如自己悟道的有价值。参考触龙、邹忌,他们哪个不是绕大圈子进谏。这里有个成语来形容曹刿很合适,叫“循循善诱”(一步步的引导)(3)曹刿,你这么强势的怼一位国君,合适吗?有自信 也得有方式 硬碰硬就有违初衷了点拨:曹刿之论应该是得体委婉的劝谏,“小惠”“小信”需要重读。(4)庄公你说话很有帝王风范,可总被否定,作何感想?-恼怒,拖出去斩了(但你没有发作,不是吗?你那么用心的回答问题是为了?)说服,压制,证明。你成功了吗?到最后你明白曹的用意了吗?明白了什么?二读

8、:我们已经探微了人物的心理,下面师生合作再来读,我读庄公,你们是曹刿点拨:最后一句,应该有不一样的语气。忠 可以的重读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坚定勇敢应该是什么语气。笃定勇敢的3词语解析:先秦文学措辞严谨,老师留意到一处细节“必以分人”“民不从也”, 人和民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中间为什么要换一种表达?时隔久远,我们借助文字来理解 明确:人字像一个人侧面站立的样子。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以上阶层称作人,也就是前文呼应的“肉食者”;民字手持利器刺瞎战俘的眼睛,使其无力逃跑,成为顺从的奴隶。”民原指奴隶。问题:所以你明白作者的匠心了吗?(学生自己说)庄公的关注点在“人”,而曹刿的关注点在“民”。所以当庄公

9、终于说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曹刿才终于肯定这才是战之资本,国之根本。以民为本,这是哪家思想?儒家。我们所教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观点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小结: 说说你从战前论备战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刿?政治远见、聪明、善于进谏,为国请命,勇敢、以民为本的。二、战中论作战师生合作朗读(我读曹刿) 拖长音可否(不可,读的干脆利落,才能凸显人物的自信、从容,战场需要当机立断)四个决定,八个字,就大获全胜了?这里的略是为了后面的详做铺垫。取胜的玄机在战后揭晓。三、战后之结论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10、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思考: 1、曹刿讲了几层意思? (战争经验)把握战机、谨慎追击。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毛主席语)齐国以十倍之力对抗,鲁国先发,卵石追问:夫战仅仅指的是长勺之战吗?夫大国?夫(纠音)追问:作何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句首表议论。由一战到多战的战略高度)句首表议论;语气助词;代词:这、那。战后论战,我从 看出来,曹刿论的 。例句:我从文中“夫战”“夫大国”捕捉战机看出来的,曹刿论的很有章法。预设:简洁(彼竭我盈,故克之) 层次分明(123) 有水准过渡语:曹刿,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这场战争中功不可没,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故事中的“

11、绿叶”-鲁庄公,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庄公人设的价值。1、 庄公其人 小组合作 存在价值探讨公将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预设:(1)将-冒进、平庸(2)公问其故-胜不知为何胜?(3)公与之乘-亲之信之,听之任之。亲自上阵(4)有些作为-“必以”“公将战”点拨:鲁庄公虽然才能平庸,但他勇敢迎战,能在曹刿启发下,认识到民心向背重要性,并能知人善任,听从曹刿的意见,不失为明君典范小结:曹刿论战内容:战前论政治基础,战后论作战经验。 论战形式:循循善诱,镇定果断,层次分明,简洁有力。过渡语:解决了论的内容和形式先秦文学往往惜字如金,那左传详写这样一番论战,难道仅仅是为了给人物立传吗?四、 论与谁听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左传到底写给谁看的? 提示:结合资料助读部分预设:君王、军事家、文人,我们也可以“古为今用” 总结:“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深切著名也”-孔子 春秋如此,左传自然一脉相承。这便是 “以史明义”。之所以重点写“论”,而不是“战”。是为了借人物言谈,为后来的统治者们提供政治、军事方面的借鉴。但不同的人从这些笔墨中能汲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