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12311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一上语文《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画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学习偏旁“走之、斜刀头”,学写“水、来、不”3个独体字。(二)学习积累“远一近、来一去、有一无”等反义词。(三)正确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画”的特点,初步了解“谜语诗”。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赏中国画,入中国诗1.课前聊天:喜欢画画吗?2.欣赏画作,师生交流:“中国画”是我们国家的经典艺术,了解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3.引入古诗画。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叫作画设计意图:从孩子喜欢的画入手,让孩子在欣赏画作中粗浅感知中华文化,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古诗画的学习。(二)读中国诗,

2、学中国字1.拼一拼、读一读。(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识字。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读这首诗,遇到生字可以怎么办?(2)学生自读课文。(3)交流:诗中写了什么?(教师板书:山水花鸟)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借助拼音进行识字,诗歌本身易于理解,通过读文后的交流梳理出文章框架。2.听一听、评一评。(1)指名读课文。教师引导:仔细看书,认真聆听,发现同学读诗歌时哪些字音特别准确。(2)学生评议,重点正音。“听、声”读准后鼻音,“近”读准前鼻音,“色”读清平舌音,“声”强调翘舌音。结合“色”的正音,学习“斜刀头”。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听评,学习容易读错或易模糊的字音,在听评中让学生学会聆听和欣赏他人。3.圈一

3、圈,想一想。衔接:刚才同学们仔细看书,认真听别人读,学会了这么多容易读错的汉字,学习汉字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再介绍一种,从诗中圈一圈生字,多读几遍,想一想办法记一记。(1)学生圈、读生字。(2)学生交流新学会的生字。4.同偏旁,归归类。(1)认读“远、近、还”。(2)发现共同点“走之”,学习偏旁“走之”。(3)巩固认读。5.反义词,有学问。(1)出示“有”,拼读识字。(2)说说“有”的反义词“无”。(3)比较“无”“天”的异同。(4)学生从文中找出藏着的反义词,用横线画一画。(5)学习“远、近、去、来”,积累词语“有无”“远近”“来去”。设计意图:因为“园地四”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反义词

4、,这个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理解中识字,在识字中积累。(三)课中游戏“唱反调”1.说明游戏规则。2.师生配合列举:教师(加上动作):我说“上”。学生(加上动作):我说“下”。设计意图:做一做,动一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复习巩固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四)朗读诗歌,“小棒”帮忙1.指名朗读古诗。2.集体读诗。3.“小棒”帮忙,读诗韵。教师引导:读古诗的时候和读其他课文稍有不同,古诗有古诗的韵味。我们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出示: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4.学生在书上标力己、朗读。5.多形式朗读课文。(师生

5、配合接读,同桌配合读,分句读,男女生合作读)6.展示朗读。设计意图:学生多形式反复朗读诗歌,既是进一步巩固生字的过程,也是在读中慢慢体会意思的过程,部分学生便在这样的朗读中熟读成诵。(五)比较学习,理解“画”的特点1.发现诗中描绘的和生活中的不同。(1)生活中“远看山无色”。(2)生活中“近听水有声”。(3)生活中“春去花不在”。(4)生活中“人来鸟受惊”。2.这是一幅画(教师板书画)3.引导发现画这首诗就像一个谜语,题目是“谜底”,诗句是“谜面”。4.拓展谜语诗咏雪风。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发现诗句中所描绘的内容和生活中所见的实景的不同,体会诗意的同时,进一步学习运用文中的反义词。结合学生园地一

6、中所学的谜语,适度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六)学习写字,尝试发现1.观察“水”“来”“不”,发现“水”带有笔画“竖钩”,“来、不”带有笔画“竖”,它们在田字格中位置相同,都写在竖中线上。2.教师范写“水”。(1)写好“竖钩”,“水”字稳当。(2)“水”与“了”中“横撇”的比较,观察“水”字中“横撇”的位置,提醒不能粘着“竖钩”。(3)一捺要舒展。3.学生练写冰”“来”“不”。4.评议。设计意图:归类呈现要写的字,让孩子学会观察发现同一类字的共同写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一笔画在不同的字里的不同写法。归一归、比一比,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汉字字形的敏感度。附板书:江南本教案为省

7、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学习两个新偏旁“氵、艹”。(二)能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能试着用上古诗句式,自己创编几句,体会创作的乐趣。(四)初步学会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釆莲的快乐,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二、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语文书、铅笔盒、发言话筒。(二)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揭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跟莲花有关。(齐读课题)2.认识江南。(1)介绍江南地域。江南就是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横店属于江南的一部分。(2)欣赏江南风光。欣赏_组江南风景图,说说发现了什么?(3)小结,认识新偏旁“三点水

8、”。这里鱼多,米多,被称为鱼米之乡,生活在江南的人们是幸福的;这里船多,桥多,水多,被称为江南水乡,所以我们江南的“江”字是“三点水”。这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新偏旁,跟着教师一起书空,说一说“三点水”的名称。3.介绍汉乐府。古时候的人们就创作了一首乐府诗来赞美江南。乐府,是几千年前的秦朝设立的一个机构,他们经常到民间去收集歌谣用来配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收集歌词唱成歌曲。到汉朝以后,人们把既可以读又可以唱的诗都归类为汉乐府,它成为了古时候的一种文体。(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自读课文,要求:把古诗读2遍;对照生字表,把9个生字在古诗中圈出来。2.检查生字词。(1)核

9、对圈出的生字。(2)朗读诗歌,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学习“釆”字。(出示图片认识演变过程)学习“莲”字,认识“草字头”。(出示莲蓬、莲叶)3.检查古诗朗读。(三)学习古诗第一句1.齐读第一句。边读边感受诗人笔下的江南风情。2.想象理解句子描绘的情景。孩子们这句话是在写(学生接说莲叶)。这个莲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荷叶。(1)看图说画面。看,夏天的莲叶塘里是这样的,看到了什么?(出示莲叶图)看到了很多莲叶。(哦,这是一片茂盛的莲叶!)看到了圆圆的莲叶。(哦,这是一片圆溜溜的荷叶!)看到了绿绿的莲叶。(哦,这是一片绿油油的荷叶!)(2)小结:大家所说的,古人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一“何田田”。3.指导朗

10、读“何田田”,读出荷叶的多。(自读,指名读,指导朗读,范读,齐读)小结:看到眼前有这么多的莲叶,你想说什么?(板书:美。再次齐读,读出莲叶的美)4.指导朗读第一句话。那么多的莲叶,那么多的莲蓬,所以诗人一开始就说(出示第一句话,齐读,想象朗读)闭上眼睛,此时你就身处莲花池,在你的眼前有大片碧绿碧绿的莲叶,莲叶间藏着粉嫩嫩的莲花,颗粒饱满的莲蓬。一阵微风吹过,莲叶、莲花、莲蓬都摇摇身子向你打招呼(四)学习古诗第二第三句,体会快乐1.学习后两句话。(1)齐读。江南的荷塘真美啊,连鱼儿也忍不住过来了呢!(2)想象画面。鱼儿在水里干什么?(3)抓住关键词“戏”。哪个字告诉你的?(戏)“戏”是什么意思?

11、(游戏、嬉戏)那鱼儿们是怎样在水里嬉戏的?(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想象它们的心情。(板书:乐)(4)指导朗读。2.感受古诗韵律美。(1)展开联想。荷叶塘里,除了鱼儿,还有谁在荷叶间嬉戏?提醒用一个字,再代入诗句读一读。(2)质疑:为什么只能用一个字表示?(3)小结:古代的诗歌都是有字数要求的,这首诗每一行都是5个字。3.配乐齐读江南。夏天的莲叶塘就是那么快乐,一起再把整首诗读一读!(五)扩展吟诵1.简单了解吟诵。(1)教师范唱。其实啊,这首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想听吗?(2)跟唱。2.了解汉乐府中的相和歌。汉乐府诗有12类,今天学习的江南是其中的相和歌辞,就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师生合作试唱)介绍其他吟诵方式,并通过视频进行了解。3.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