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9122416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区别.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干式及满液式蒸发器地域别适用标准文案干式和满液式蒸发器的优弊端满液式壳管蒸发器在管内走水,制冷剂在管簇外面蒸发,所以传热面基本上都与液体系冷剂接触。一般壳体内充注的制冷剂量约为筒体有效容积的55%65%,制冷剂液体吸热气化后经筒体顶部的液体分别器,回入压缩机。其长处是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传热系数较高。其弊端是:制冷系统蒸发温度低于0时,管内水易冻结,破坏蒸发管;制冷剂充灌量大;受制冷剂液柱高度影响,筒体底部的蒸发温度偏高,会减小传热温差;蒸发器筒体下部会积油,一定有靠谱的回油举措,不然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干式壳管式即非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水在管簇外流动。制冷剂流动往常有几个流程

2、,因为制冷剂液体的渐渐气化,往常越向上,其流程管数越多。为了增添水侧换热,在筒体传热管的外侧设有若干个折流板,使水多次横掠管簇流动。其长处是: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一般不存在积油问题充灌的制冷剂少,一般只有满液式的1/3左右; t0在0邻近时,水不会冻结。但使用这类蒸发器一定注意:制冷剂有多个流程,在端盖转弯处如办理不好会产生积液,进而使文档适用标准文案进入下一个流程的液体分派不平均,影响传热成效;水侧存在泄露问题,因为折流板外缘与壳体间一般有13mm间隙,与传热管之间有2mm左右的空隙,因此会惹起水的泄露。实践证明,水的泄露会惹起水侧换热系数降低20%30%,总的传热系数降低5%15%。

3、一种螺旋式油分别器在满液式螺杆冷水机组中的应用研究- 李进杨回油的原由因为润滑油沸点远高于制冷剂的,所以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后不会同制冷剂一同蒸发,此时若不采纳适合举措,润滑油必然在蒸发器中越积越多,一方面在换热器的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传热成效和制冷效率;另一方面压缩机缺油,这对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极为不利。所以,需要有适合的技术举措和控制程序办理润滑油,不然不可以保证满液式蒸发器传热性能,机组的安全运行也会成问题。油分别器当螺杆式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和油的混淆物进入油分别器时,因为油分别器容积大,气体的流速突降,加上气体的流动方向改变,依赖惯性作用使油分别沉降下来,大批的油

4、齐集在分别器底部。这类分别被称为一级分别。为了进一步提高分别精度,一般要进行二级分离。一级分别后,利用特制的充填物,将渺小的雾状油滴经过捕集作用,使油滴齐集变大,在流经填补物时被进一步分别出来。有的高效文档适用标准文案型油分别器还有三级分别:再经过一个组合过滤器进行分别。一级分离的方式主要有:降速式分别、撞击式分别、离心式分别或以上几种组合式分别;二级分别的方式主要有:金属丝滤网分别、玻璃纤维分离、聚酯纤维分别、微孔陶瓷分别等。从油分别器的结构形式上分,有压缩机内置油分别器、外置卧式油分别器、外置立式油分别器、冷凝器内置式油分别器。固然结构各异,但分别都是以上一种或多种分离方式的组合。冷水机组

5、的回油技术研究、张为民1、取油地点在冷水机组运行时,固然蒸发器内部制冷剂一直处于强烈沸腾状态,但因为液态制冷剂汽化后都要向上涨,所以蒸发器筒体内的气液混淆物的整体运动趋向都是向上的。跟着制冷剂汽化后被吸回压缩机,而文档适用标准文案润滑油的密度小于液态制冷剂(如R22和R134a等)的密度,润滑油会在蒸发器内形成下稀上浓的浓度差别。不一样的是,R22之类的制冷剂在较低温度下因与矿物润滑油互溶性较差而在凑近液面上部形成较显然的富油区,并且R22蒸发器中的富油区不只在机组不运行或机组停止时存在,就是在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也是存在的;而R134a之类的制冷剂因为与酯类润滑油在低温下的互溶性优秀而没法形成

6、显然的富油区,只好自下而上形成大概平均的浓度差,并且各点的润滑油浓度在停机一段时间后就趋于均衡。为了能取到浓度尽量高的润滑油,并适合考虑液位的颠簸,关于R22和R134a冷水机组,蒸发器取油口的地点均设置于实质液面下150mm左右是比较适合的。有人曾做过将取油口设在液面下200mm以下的试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主要问题是排气温度降低许多,很显然是回油携带的制冷剂量过多所致。而回油孔的地点假如偏高,可能致使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时没法回油。1.3回油方法1.3.1重力回油重力回油的一般做法是将蒸发器地点提高,再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从蒸发器适合地点引出,借助高度差,使富油制冷剂向下贱入一个回油热互换器,与来自

7、冷凝器的高温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互换,这样一方面可提高液态制冷剂的过冷度,有助于机组冷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中液态制冷剂蒸发,使之成为气态进入压缩机。其文档适用标准文案系统表示图如图所示。重力回油表示图图中有部分阀没有注明详细名称,主假如因为这些阀有多种可能的搭配。这类回油方式也可称为热虹吸式回油。从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的角度来看,重力回油系统因为在蒸发器内取油的地点将会影响其回油的成功与否,而实质运行中的液位可否与之适应更是决定回油成功与否的重点。所以,液位的控制(即制冷剂流量的控制)便显得更为重要。与重力回油系统相般配的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主要实用高压或低压浮球阀和以冷凝器或蒸发器液

8、位传感器为控制信号的电子膨胀阀。此外,从蒸发器的回油量也要控制,不然进入回油换热器的混淆液体过多将降低冷水机组的制冷能力,也会因制冷剂没法完整蒸发而吸入压缩机惹起液压缩。因为蒸发器与回文档适用标准文案油换热器的高度差是使油回流的动力,若在同样的管路摩擦损失下,高度差越大流量越大,所以一般的回油管路只要设置一个固定开度的角阀,只要在样机测试阶段调整角阀开度便可以知足机组正常运行所需的回油量。蒸发器的回油老是会含有或多或少的液态制冷剂,这些液态制冷剂因未能与换热管接触而未能带走水的热量,并且它进入压缩机经过电机腔后被电机绕组的散热汽化后会占用部分蒸发器回气所应据有的压缩机吸气体积。所以,回油中所含

9、制冷剂越多,机组的制冷能力损失越严重。也就是说,回油并不是越多越好,即保证冷水机组的运行过程中不失油并且使回油所惹起的制冷量损失最小的回油量应当等于压缩机排气经过油分后所携带的润滑油量。这样,依据质量守恒原理,不难推导出润滑油的质量均衡方程式而估量出实质所需的回油量。1.3.2引射器回油引射器是一种利用高压高速的驱动流(或称一次流)去引射、抽吸另一种流体(二次流)的流体机械装置,其外形如图所示,引射器回油的冷水机组系统表示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自压缩机排气侧引出高压制冷剂蒸气进入引射器,因为引射器的特别结构,此时即可将富含润滑油和液态制冷剂的混淆液体从蒸发器的适合地点抽吸出来,再混淆进入压缩机

10、或吸气管。引射器回油的动力源即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压差产生的抽吸作用,这样蒸发器的地点就无需再提高。文档适用标准文案引射器结构表示图引射器回流的冷水机组系统表示图因为该引射器一般利用压缩机排气作为驱动流,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主机开机较长时间高压也不易成立,此时引射器的驱动力就不足,引射效率便可能受影响,润滑油就很难回到压缩机,可能造成失油。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重力回油系统,因为冬季气温较低,相对的液管温度也较低,特别在低负荷的状况下,液管束冷剂流量也相应减小,文档适用标准文案此时回油中的液态制冷剂可能没法完整蒸发而被吸入压缩机,使得压缩机排气过热度降低,也简单失油。可利用旁通冷却水的方法保持必定

11、的冷凝压力,进而战胜上述困难。采纳引射器回油的冷水机组,除了在其动力源管路中设置电磁阀外,也可设一角阀,经过控制一次流流量调理所需的回油量。而在蒸发器的取油管路上,可设置一干燥过滤器防备蒸发器中可能存在的焊渣、铁锈随回油进入压缩机内部对压缩机造成破坏,另需设置视液镜以便察看回油状况。引射器回油的动力源不只可用压缩机高压排气,并且可用冷凝器底部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或一次油分底部的高压润滑油,甚至还可用吸气作为引射动力源,详细接收方式与图稍有不一样,见图。它是利以吸气为动力源的引射器回油表示图用蒸发器回气主管中内置的一个近似喷嘴的渐缩渐扩管实现的。当高速的蒸发器回气流经该渐缩渐扩管时,因为其流通截面积

12、减小,因此速度提高,此时回气部分静压转变为动压,静压降低,致使在喉部(渐缩渐扩管最窄处)产生一个比蒸发器内部压力更低的压力,因为回油取自蒸发器筒体内部,此时便有足够的压差将油制冷剂混淆物自蒸文档适用标准文案发器抽吸回来,而后混淆物经过喉部与一次流混淆后在渐扩管内减速,静压高升,至渐缩渐扩管出口时压力升至蒸发压力,因流动摩擦阻力和引射流体的影响,此混淆流体的速度有所降低,但已足够将管内的混淆物带到回气主管中,最后回到压缩机。但假如回油完整部是从蒸发器内引出,回油中的液态制冷剂唯恐就更简单致使液压缩了。可是这类方法因防止了高压制冷剂的损失,因此可有效地提高冷水机组效率,也不失为一种比较新奇的应用。1.3.3直接回油直接回油,顾名思义,不像前述种方式那样有驱动力,而是使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泡沫直接经过一些办理后吸入压缩机。因为压缩机一旦吸入过多泡沫将造成液压缩,所以回油量的控制特别重要。这类作法国内已有厂家试试过,外国也有厂家采纳此方法。因为这类方法较上文档适用标准文案述种方法简单,并且对机组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