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118000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还有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背景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平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

2、?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学生齐读)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

3、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二、呤诵诗歌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生:qngsngxiàn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

4、什么读xiàn呢?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屏幕显示: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

5、了。我们看第二步: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师范读)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生揣摩)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生:突然。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屏幕显示:何时/眼前/突兀

6、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学生齐读)师:长句的节拍读准了,它的意思也顺带理解了。我们看下一步:屏幕显示:读好抒情句的语气语调。师: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抒情句有这么三句:屏幕显示:归来倚仗自叹息。长夜沾湿何由彻!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怎样读好它们的语气语调呢?请同学们轻声地揣摩一下,然后告诉我。生:(沉重地)归来倚仗自叹息。师:听出来了吗?“归来倚仗自叹息”他读的是降调,读出了一种沉重的语气。生:(祈盼地)长夜沾湿何由彻。师:请坐,你用升调表达了一种企盼,这一切快快地结束吧!生:(慷慨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

7、生鼓掌)师:你不仅把声调读出来了,而且突出了慷慨激昂、悲壮的味道,可见咱们班在古诗诵读方面是很有功底的。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吟读一遍。(学生齐读)三、译读诗歌师:很好,我们读出了歌行的味道。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二项活动:译读课文(学生译读课文)师:我刚听到这位同学把“死亦足”译读成“死而无憾”,这很好,使得我们的译读有了文学的色彩。有没有同学有疑问?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师:有什么问题?生:多年?生:(用了)很多年。师:这里省略了一个动词,文言语句中经常会省略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补全省略的意思,这是翻译的一个方法。还有疑问吗?生:床头屋漏无干处,这句话翻译的时候,我无法将“

8、床头”、“屋漏”、“无干处”很好地连起来。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他的?生: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房屋漏水,所以床头很湿,房子里也没有一块干的地方”。师:理解了吗?其实漏的不仅仅是床头,应该是到处。生:安如山。师:你知道“安”可以组一个什么词?生:“安稳”。师:“安定”、“安然”都可以,那么“安如山”,就是“像山一样的安稳”。无论多大的风、多大的雨,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组词法是我们翻译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就这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并且学到了翻译的两个方法,一个是补充法,一个是组词法。四、赏读诗歌(一)与诗人同行师: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三项活动:赏读课文,与诗人

9、同行。读课文,将你所读的每一段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比如第一段:秋风卷茅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四段,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学生默读)生:我觉得第二段可以概括为:诗人叹息。如果可以扩充为八个字的话可以是:“群童戏谑,诗人叹息”。师:群童的主要行为是什么呢?生:抱茅。师:那你们认为哪四个字更合适?生:群童抱茅。师:这样就把最主要的内容概括出来了。第三段谁来?生:可以是“风雨破茅”。师:你真不简单!这个“破”字用得真好,既照应了文题,又写出了风雨的力量。第四段呢?前面三段有具体的事,第四段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只要把作者的情感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就可以了,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摘取原文

10、。生:安得广厦。师:那我们就用“安得广厦”,这其实就是诗人的一种热烈的渴望。(二)代诗人抒情师:同学们,与诗人同行,我们概括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继续欣赏课文:代诗人抒情怎样代诗人抒情呢?请同学读一遍示例。(生齐读)屏幕显示:读课文,请用杜甫的口吻抒情。例如,第一段:秋风呼啸,它无情地卷走了我屋顶的茅草,想起建盖茅屋时的艰辛,怎能不让我心急如焚?师:这就是代诗人抒情。设身处地,描绘“我”的见闻和感受,请同学们读二、三、四段,代诗人抒情。(学生自由读)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打腹稿,有的同学在打草稿,这些方法都很好。生:我选的是第二段:南村孩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然这样公然抢走我的茅草到竹林中去,我喊得

11、唇焦口燥,却喝不住他们,只能无奈地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师:你的翻译味道稍微浓了一点,再加一点文学的味道就更好了。生:秋风破茅,散落江郊,又被群童所盗,如今又怎寻回,这可如何是好?(学生鼓掌)师:你的抒情不但注意了押韵,而且注意了骈散的结合。生:我选的也是第四段:黑夜漫漫难眠,思索安得广厦万间,救民于水火,平乱于急迫。忧国忧民之心顿生,憧憬,若此愿已成,吾死而无憾!(学生鼓掌)师:太好了,用现代诗歌去诠释古诗,别具一格。生:我选的也是第四段:现今正值安史之乱,战乱持续已六年之久,而我满腔壮志难酬,一身热血空流,在苦难中我迸发出了雄心壮志,即便悲壮,但我死而无憾。只因为苦不是一个人的苦,而是天下黎

12、民百姓的苦。师:只是因为这种志是难酬之志,所以更加伤痛。生:我选的是第三段: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丝的雨不断从我的头顶漏下,屋内冰冷无衣,我和家人蜷缩于水中,本来几年的颠沛生活已让我身心疲倦,好容易觅得一方栖身处,却还落得如此惨淡。可叹!可叹!师:有一点要注意,雨从屋顶漏下,只是打湿了床头,打湿了屋里的东西,但是并不是一片汪洋。(学生笑)师:语言略有些不妥,但是她的味道出来了。生:我选的是第四段:如果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那我一个人受冻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是天下的有志之士与我一样,有壮志而不能酬,可悲可叹!师:这里要强调的不是天下的士和我一样壮志难酬,而是诗人以“我”的视角来看天下寒士,诗人以牺牲

13、自己的愿望来表达他对天下寒士的关注。同学们的代诗人抒情是如此深切动人,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关注到前三段的抒情和第四段抒情的区别?生:我觉得是有区别的,前三段是叙事,第四段转到对时事的思考。师:前三段叙事抒情,而第四段是直抒胸臆,所以本课抒情的手法是不一样的。(板书: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下一二三段的抒情。第一段通过写怒号的秋风,卷飞的茅草来抒情,这种抒情的方法叫什么?生:借景抒情。师:对,也叫写景抒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在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写景)请看第二段。这段写了自己遭遇的一件事:群童当着我的面把茅草抱走了,这是什么抒情?生:借事抒情。师:借自己的遭遇

14、抒情。(板书:写事)第三段有写景抒情的句子,比如“秋天漠漠向昏黑”,除了写景还有什么呢?看“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一句,作为一个父亲,多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以温暖,以安定。但是杜甫看着自己的儿子很冷,把被里子也蹬破了,作为父亲,没能给孩子必要的生活保障,他的心里是多么的忧伤、凄凉啊在这里是用细节抒情。(板书:写细节)前三段,同样是抒情,又各有侧重,这样就避免了手法的单一。(三)与诗人对话师:我们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对诗人说话用这样的开头对诗人说几句话:“诗人啊,你”谁先来?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心系黎民众生,你的遭遇却让我们十分痛惜。你的屋子漏雨了,几乎没有地方落脚,但是天下之大,你又该何去何从呢?师

15、:你对诗人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生:诗人啊,你忧国忧民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凭你一人之力能有改变吗?师:你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社会的变革要靠大家。生:诗人啊,你的悲惨遭遇我们非常能够理解,我知道在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日子都是不好过的,但是这又能怎样呢?这就是历史!(学生会心地笑)生:诗人啊,这凄寒的秋夜让你难眠,天下还有那么多人在这凄寒的秋夜挣扎,你心系他们,我也心系着你啊!师:请坐。你是一个非常有怜悯情怀的人啊。我给你补充一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心系天下寒士的呀?是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了,漫漫长夜里,秋雨打湿了他的被子此刻心系天下苍生尤其可贵,这种身在茅屋而心忧天下的情怀更值得敬佩。(板书:身在茅屋心忧天下)如果一个人只抒写自己生活的贫苦,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贫苦却不以为意,关怀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大我”。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板书:诗圣)所以我们说:屏幕显示: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师:杜甫关注民生,拥有一种悲悯天下的情怀(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