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类文本阅读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911776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说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说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说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说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说类文本阅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说类文本阅读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州区兴仁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主备:周丽 主审: 葛海东 黄永辉 2011-12-22论说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学教案教学目标: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技法指导:(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 2. 3. (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 2. 3. 4.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2. 3. (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1.

2、 2. 中国文化的重建余英时仅仅以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而论,中西文化的内部已经是如此复杂,则如何斟酌尽善以消纳西方思想于中国文化系统之中自然是一种不可想像的巨大工程。从前佛教传入中国,从汉末到宋代,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出来总结了思想重建的历史事业。但佛教不过是一种宗教,其最初的影响大体上仅限于信仰方面。西方文化之侵入中国,其冲力及影响面都远非佛教所能比拟于万一。中国人在尚未正式触及西方思想之前,早已在政治、经济各种生活层面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总体性的文化挑战是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遭遇。如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足供参考,那么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但是我们必须

3、注意:西方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和佛教相提并论,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出世的,因此与中国思想的主流格格不入。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前已指出,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撼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不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改变,而且思想和语言也早已非复旧观。换句话说,中国的思想传统一直在迅速地转化之中,远不像六朝、唐、宋时代那样容易保持“本来民族之地位”了。在步伐快速的现代世界中,中西思想的融合也许不必像佛教中国化那样要八百至一千年的长时期才能完成。但是回顾我们70年来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无论就“整理国故”或“吸收输人外来之学

4、说”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个巨大的工程恐怕决不是短时间内便能够告一段落。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去默默地努力。佛教之所以能震荡中国,正是由于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许多大师不断地在那里埋头从事译经的工作。这种工作记载在历史上好像非常热闹,其实他们当时的生活却是隐退而寂寞的。如果我们承认输入吸收西方各种学说是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些佛教大师的范例依然是值得我们师法的。但是这种“退”并不是消极逃避;相反的,从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乃是最积极的进取。孔子晚年返鲁编定六经,便可以说明“退”的涵义。汤因比(A

5、rnold Toynbee)论文明的发展曾提出过“退却与重回”(withdrawal and retum)的公式,则尤足与“退而结网”、“退而更化”之意互相发明。佛教虽主出世,但是中国的华严宗却有“回向”之说,可见得“退”就是为了“回”,而且也只有在“退”的阶段中才能创造出“回”的条件。愿以此意,与有志于文化重建的朋友们共勉之。 节选自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5第二段中,多次提到佛教传入,其意图分别是什么?(6分) 佛教传入中国,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诞生总结了思想重建的事例,证明“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3分; 将佛教和西方思想比较,用时代与佛教传入时的时代差异,

6、说明当今中西思想融合的复杂性。3分16结合第三段,请解释“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中,“退”字的具体含义。(4分) 远离热闹,甘于寂寞;献身学术,为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努力进取。每点2分17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都属于西方的入世理论,请用论语孟子中你熟知的相关语句,来证明“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这句话。(8分) 与“科学”相印证的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等(论语阳货)。 与民主相互印证的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的“诛一夫”非为“弑君”思想等。 与平等相互印证的有:“己所不

7、欲,勿施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论语季氏 与博爱相互印证的有“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孟子梁惠王上。每点答出一条得2分。“文学城市”争议中被忽视的多数 詹丹 不久前,有关深圳在“全国文学城市”排名中“名列第四”的一则报道,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热议,许多人质疑提供排名结果的盛大旗下7家网站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更对“怎么才算文学城市”的基本标准,发表不同看法。在不少人看来,排名在前的“文学城市”,起码应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这回南京、杭州居然排名在城市发展历史才30年的深圳之后,实在不可思议;而且这30年间,深圳并没有产生过一两个

8、大作家,产生过在全国深具影响的文学大作,凭什么就成了“全国第四”? 我无意否认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无意否认大作家和大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但我坚持认为,一座城市没有大作家,不等于没有文学影响力。深圳是全国最庞大的打工者集聚地之一,从中涌现出来的文学爱好者和参与文学写作者蔚为大观、闻名全国,其民间写作者人数堪称全国之最,。他们的作品除了发表于报刊、网络,还有1000余家内部刊物为之提供阵地,各种文学社团和文学读书会活动也相当活跃。 深圳作为一座城市,历史短暂,但这并不等于城市的主体市民缺乏文化积累。当打工者从四面八方来到深圳这座崭新城市,他们承载的内地传统文化与多元地域文化与新环境相激,形成

9、了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内地与沿海等多重张力。他们经历其间、遭遇其间,切身感受所引起的思想感情波澜,形诸于文字、建构成形象,创作出数量惊人又别具一格的打工文学、网络文学。其中的大部分作品,结构不够精致、文字不够精美,但是有来自生活的近乎笨重的质感,有源自生活的并非矫揉造作的悲喜交加。这是在书斋里关门造车,或者去基层草草体验一下生活就动笔的某些职业作家无法呈现的。一些职业作家炫技的所谓先锋作品,虽然很美,但与时代、与大众、与生活相当隔膜,动漫里的纸花、是灯影下的泡沫,缺乏鲜活人生的真切感受。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网友和媒体似乎总愿意把他们对文学的敬意献给个人而不是群体,献给如烟的往事而不是鲜活的生

10、活,心中留恋不去个人偶像崇拜和文化精英意识,因此评说起“文学城市”,标准不免单一,视野不免狭窄。他们似乎只愿意看到一个孤独的文学天才在城市中突然跳将出来,然后把这个天才的名字与一座城市联系起来;而对城市里站稳在地面劳作的芸芸众生,对民众涌现出的文学热情,对构成一个城市文学影响力的多数人的文学活动,视而不见,甚至藐视。如果这样的评价标准得不到校正,城市大众参与文学的热情得不到应有的肯定,那么,即便城市中真有文学天才,也会在贫瘠土壤中迅速凋零;而市民文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也会多少受些负面影响。 (选自2010年9月17日文汇报,有删改)15.许多人质疑深圳成了“全国第四”文学城市的理由

11、有哪些?“文学城市”争议中“被忽视的多数”指的是什么?(6分)(1)理由: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1分),历史短暂(1分),没有大作家(1分),文学成就的影响弱(1分)。(2)指代内容:城市里热爱文学的多数人(1分);多数人的文学活动(1分)。16.文章第三段“所谓先锋作品”比作“动漫里的纸花、灯影下的泡沫”,其目的何在?(6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指出了这些作品与时代、大众、生活相当隔膜,缺乏鲜活人生的真切感受这一弊端(2分),与深圳大量“打工文学、网络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源自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进而揭示出“文学城市”的应有内涵:贴近大众,贴近生活(2分)

12、。17.请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内涵。(6分)一座城市没有大作家,不等于没有文学影响力。(3分)城市的文学影响力固然离不开大作家的支撑(1分),城市中大规模的文学爱好者群体、高密度的文学活动以及高数量的文学作品产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2分)。即便城市中真有文学天才,也会在贫瘠土壤中迅速凋零。(3分)部分网友和媒体固守个人偶像崇拜和文化精英意识,忽视大众的文学热情和文学活动(1分),最终将会使市民整体文学素养下降(1分),文学天才的成长就会失去适宜的环境而夭折(1分)。文学因何而伟大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

13、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让,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