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116057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1.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健康的含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安全好的状态。健康包括生理,心里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健康的观念也逐渐由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2、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里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其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其二是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即一个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完整统一,协调一致

2、,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现实。其三是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3、心理健康标准:其一,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定绝对的健康标准很难。 其二,对心理健康的判别还受社会环境。文化风俗。宗教敬仰,意识形态,民族特点等的影响,因此很难制定一套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永久适用的心理健康标准。其三,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和法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各相关学科研究所依据的基础和范围。其四,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和确定,必须通过大规模人群的调查。其五,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基础是对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分类,而这些规律和分类尚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 4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依

3、据:.统计常模 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社会规范 衣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然而大多数人的行为并非总是代表着健康的社会行为。生活适应 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认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依据的。.临床诊断 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主管经验 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5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生

4、活态度.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6作为心理健康关键要素的关系协调具体可分四种关系 :人已关系,即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识,接纳,完善自我等;人人关系,主要包括与长辈、同伴、异性、家庭关系等的处理;人事关系,包括如何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休闲等活动;人物关系,及协调与物质(金钱)科技(工具)、环境(自然)、社会(政治)等的关系。而在这四种关系中,人已关系即自我意识是最为核心的要素。7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水平正常: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合,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认识正确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它提倡一种积极的

5、自我观念,包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了解自我就是用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三) 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生活平衡积极;心理健康的人能享受学习、工作休闲给自己带来的不同的满足。他们能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并不只是埋头工作,也能懂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休闲给自己带来的放松感。 (五)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行动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六)情绪乐观向上;情绪乐观向上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

6、着之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 (七)人格同一完整;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既具有一定倾向型的心理特征的总合。对于发展中的个体而言,心理健康的标准还要增加一条,那就是心里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更为明确的进行定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界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界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心理健

7、康教育的功能与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利于提高学生是因能力(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是实施创新教育 (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和谐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

8、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它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

9、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正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体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正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

10、极主动参与正真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治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营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第三章一节1、西方

11、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与兴起:广义上说主要受益于心理卫生、心理测量和职业指导。心理卫生运动促使人们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注,从而使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测量是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和保证。2、“心理辅导之父”帕森斯,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他强调:职业辅导包括职业的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及咨询服务三个方面。3、格赛尔美国第一位具有学校心理学家称号的人。4、美、欧等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与服务,表现在:专家队伍与政府投入人才培养育资格要求服务领域与任务专业组织机构与学术期刊5、西方心理健

12、康教育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定的职业化,高学历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途径的多样化与整合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的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取向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取向第二节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我国医学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丁瓒心理卫生论丛书、青年心理修养产生了广泛影响,1994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卫生实验室、咨询所和门诊部。1948年作为我国唯一的代表参加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2、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成就: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

13、建设编撰出版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3、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思想观念生重视不够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专业化队伍尚待建立理论指导力尚显不足实际操作规范性不高4、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展望: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第四章1、自我意识:主题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意向。A自我认识:是认知部分,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B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

14、、态度。C自我意向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完善。2、自我意识教育与辅导: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科学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个体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的将抗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3、自我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是主体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能量力而行,确立适合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措施: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

15、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总之,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在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反思,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的基础逐步建立起来的。总之,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是在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反思。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4、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本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接纳自我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6、有效措施:自尊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5、自尊心: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培养措施:教育学生学会自尊自重a、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b、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c、要教育学生积极地悦纳自我,以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健康心态面对“自我”,愉快的接受自我,喜欢自我。教育注意维护学生自尊。5、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践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人对自己正确而积极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相信目标能够实现,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挫败时,能冷静,耐心,客观的分析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