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107634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 1.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实行(1)时间:1953年。(2)措施:优先发展 。(3)成果: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 第一汽车制造厂、_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表现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 _ 道路。手工业

2、:组织手工业者加入_ 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 。(2)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_ 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 的要求,同落后_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_ 和_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下来。2探索失误(1

3、)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内容“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_ 、大办_。“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_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3)评价两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 _ 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_困难。3政策调整 (1)内容:在农村对国民经济实行“_、巩固、_、提高方针。(2)成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领域。2表现(1)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4、。(2)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3恢复(1)1971年,_ 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_ 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_ 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合作探究】 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

5、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

6、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

7、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请回答:

8、(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_(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根据材料概括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织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 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 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 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 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

10、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3.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A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 B 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C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4.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人们这样做A 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 B 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C 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 D 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5.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文中反映的现象应

11、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A 抗美援朝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C “一五”计划时期 D大跃进时期6.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 “人民公社好” B “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 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7.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 A 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 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8.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大致范围所有制土地经营1949年以前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个体经营

12、19501952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个体经营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 A 土地改革 B 对农业进行改造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9.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 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10.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 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 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

13、灶 C 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 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11.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重工业 长春 沈阳 集体化 手工业 公私合营 公有制 二、社会主义 工业国 农业国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多快好省 工业 农业 公社 公共食堂 客观规律 经济 调整 充实三、经济 周恩来 邓小平 全面整顿【合作探究】(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