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905288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设计王军教师寄语: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学习目标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学习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 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并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争做注重实践与实验,有开拓精神的人。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祖籍山东,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

2、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 给加点字注音。肇( ) 裔( ) 埋没( )彷( )徨( )儒( )2.解释下列词语格物: 致知: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修身: 齐家: 正心: 诚意: 二、理解探究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关键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2.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课内精读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

3、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

4、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_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_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_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列

5、文字回答问题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快,又快的好处。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快速更新的各种信息。宽带网的口号是“极速世界”。据说,现今人们每天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所见所闻这不是多活出几辈子子了吗?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一味地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细节当作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梗概。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领略大自然之美。现代人旅行,从

6、海南岛到哈尔滨,波音757只要几个小时。旅行感都还来不及出现,旅客已经从夏季飞尽了冬季。可是,呼啸的飞行既看不见长江,也看不见泰山。古人骑一头毛驴上路,写写停停地走了三个月。他们不在乎那一天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说得出那里草长吗肥,那里逢高雪厚。小桥流水,黄土高坡,只有一程一程地慢慢走过,人们才可能真正认识江山。否则,我们只不过认识一张地图罢了。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离“心清自得诗书味”的境界越来越远了。然而,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是急躁不得的。读一本巨著是如此,读一篇美文、一手好诗亦是如此。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

7、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不让心灵带着想像的的翅膀翱翔,你如何领略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韵?将脚步不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心浮气躁的人,即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

8、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亲爱的朋友,处在争先恐后的浮嚣尘世里,我们不要只顾手忙脚乱地往前飞奔。“水流心不竞”,有时将脚步放慢一点,温习另一个久违的世界,我们会渐渐的平静,甚至大彻大悟。1.本文标题处即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通读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具体是从哪几方面告诉我们“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的? 2.深入字里行间,细致探究。第段提及“快餐式的阅读”。请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快餐式的阅读”? 细读第段,具体说说作者引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有何作用? 3.本文作者认为“一味地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但也有人认为

9、“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慢就意味着会被时代抛弃,快才是制胜的法宝”。你是怎样看待“快”与“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具体谈谈。 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填空。 儒家经典“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 、。大学中提出的、 、 、 、 、 、 、 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力学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烧开一壶水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

10、可以有些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

11、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

12、”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博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