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9047220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在粮食、棉花、油料、糖料作物主产区,以及园艺作物水果、蔬菜、茶叶、特色杂粮杂豆生产优势区,选择325个县市、区、旗、场开展整建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重点突出“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全过程社会化效劳体系构建,“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打造,“全县域绿色发展方式引领,紧紧围绕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新发展理念引领,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 2023年,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在总结多年经验的根底上,继续突出优势、聚焦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引领绿色发展,为粮棉油

2、糖和园艺作物增产增收、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1.1绿色导向更加明显各地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各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留住干净的水源、肥沃的耕地、美丽的田园,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空间。河北柏乡推广“四节一省技术,开展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精细整地、测土施肥、种子包衣、适期播种、播后镇压、肥水管理、杂草秋治、病虫草统防统治等技术配套,实现用水量减少33%,农药使用量减少6%,减少化肥施用量6.7%。XX省集成强筋小麦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配套“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土壤培肥+深耕或深松+高质量播种+水肥后移+后期控水+叶面喷氮+病虫害综合防治+风险防控+

3、适期收获+单收单贮等各环节关键技术措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水肥药用量,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收获的优质专用小麦更受到用粮企业的欢送,收购价格较高。 1.2质量效益更加突出各地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实施主体,大力推行“五统一,促进规模化节本降耗;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创建区“合作社+创建区等经营模式,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XX省XX县区在“味稻小镇五烈镇实行水稻高质高效创建整镇推进的根底上,重点打造五烈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1.05万亩水稻实行了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插秧,全部采取物理和生物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用量,采用有机替代无机控减化肥用量,实现了优质生产。XX省XX县

4、区推广“水稻+小龙虾模式,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全程不施用化学农药,不施或少施化肥,并组织龙头企业开展订单收购,推进潜江虾稻品牌建设。据统计,XX县区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kg、稻谷600kg,亩平收入5000元左右,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平多增收3000元左右。 1.3创新驱动更加多元各地以高质高效创建为平台,加快推进由单项技术向集成组装配套转变,实现耕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XX省全面推进以“绿肥稻和“冬耕晒垡稻为重点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粮食作物绿色茬口模式,同时注重稻草秸秆全量还田,以及冬作绿肥种植和冬耕休闲养护探索蚯蚓养殖年度间轮作,优化水稻早中晚品种的合理配置,推进优质稻米

5、产业化。XX省在油菜创建区积极开展适宜油菜机收品种及技术的筛选与储藏,进一步示范推广油菜机械覆膜穴播栽培新技术,解决油菜自生苗和节本增效问题。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专门安排了稻田综合种养创建县,将农田打造成多功能种养基地。 1.4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中,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县树立品牌意识,突出特色、优质,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开发休闲观光、复合种植、农事体验等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田附加值。XX省与茅台集团签订了共建有机小麦基地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将河南打造成为茅台集团最

6、大的小麦供给基地。预计到2023年,将供货量扩大到7万t,收购价格由每千克3.6元提高到4.8元。XX省自治区的XX市大米、呼伦贝尔高蛋白大豆、河套小麦、向日葵、乌兰察布马铃薯等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品牌效益逐步显现。广西自治区在XX县区打造“绿稻花海休闲农业示范区,开展创意农业和体验农业建设,荣获“2022年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聚焦生产效劳,优化农业供给体系 2.1观摩交流,促进各地协同推进2023年6月在安徽滁州召开了全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观摩交流会,各省农业主管部门、推广系统交流发言,促进各地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气氛。8月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杂粮绿色高质

7、高效技术观摩交流会,观摩XX省XX市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基地、杂粮耕种收机械展示、杂粮优质农产品展览等,交流各地杂粮作物生产、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推广经验与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着力加快杂粮标准化生产。9月在黑龙江建三江举办了全国粮油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培训班,邀请了8位专家围绕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作了专题报告,助力结构调整和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2.2试验示范,探索集成技术模式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种植制度,以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为方向,集成探索推广高质高效、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全国集成技术模式500套以上,覆盖大宗粮油、棉花、糖料、蔬菜、水果、茶叶、特色杂粮杂豆等,共

8、20多种作物,涉及耕地管种、茬口衔接、间作套种等多个不同环节。同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效劳中心委托多家科研院所等为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集成及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关键技术相应配套模式研究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 2.3指导效劳,带动生产技术落实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农事指导和信息效劳,加强技术带动作用。全年联合部专家指导组在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小麦、玉米、水稻、薯类、杂粮等技术指导意见20余篇,极端天气等情况下,及时发布春季马铃薯低温冻害防护和灾后减损、南方早稻生育后期防御高温技术意见等。各级农业部门也不断加强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的技术指导效劳。及时开展现场观摩、集中培训、巡回指导、测产验收等,提高创建

9、水平,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全年共开展专家指导800余次,其中省级100余次,县级700余次;开展省级现场观摩或培训活动90余次,参与有关活动共计超过9000人次;且每个创建县均设立统一标准的项目标牌,日常做好技术示范展示,形成田间没有围墙的教室,不断扩大技术示范带动作用。 3强化调度宣传,保障项目落到实处 3.1组织保障更加完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部省县三级联创、以县为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黑龙江农垦总局全部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主要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部分省更上升至政府行为,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黑龙江农垦成立了以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

10、记、局长、董事长为组长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领导小组,各创建作物均聘请了首席专家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发布了省级技术指导意见;各管理局和农牧场也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同时,不断强化管理,加强跟踪调查进行全程督导,从备耕、春播、田管、收获各关键节点全程跟踪督导检查,催促项目有力有序实施。XX省县农牧部门对整县推进中,就物质准备发放情况、创建任务落实情况及测产工作开展了5次现场督导,掌握实施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协调和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实施。XX省农委制定了技术指导意见和绩效考核方法,明确了目标任务、技术模式、资金使用范围与管理制度、考核验收和竞争淘汰机制等。 3.2信息调度更加有效2023年4月

11、,农业农村部印发了2023年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方案,催促工作落实。随后各地也纷纷下发通知,对创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择优确定示XX县区并制定绩效目标和考评方法。从9月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黑龙江农垦等开展交互督导检查,调度推进情况、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成立情况、标识标牌设立、技术指导次数、台账设立和档案健全、信息宣传等情况,客观公正评价,促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的展开。同时,调度汇总各地有代表性、有创新性、有突破性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和机制体制创新典型案例,供各地互相学习。 3.3宣传引导更加有力大力宣传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全年共计在中

12、央媒体上发布有关信息90余次,省级媒体上发布500余次,营造了良好舆论气氛。XX省在吉林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14期新技术新模式报道,央视网全部转载;吉视乡村频道在晚间黄金时段播放了新技术新模式专题片,市县级电视台循环播放新技术新模式专题片;吉林日报进行了8期报道,相关网站分别转载。XX市在重庆农业信息网和重庆农技推广网专门开辟了“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专栏,跟踪报道各项目区县的工作进展情况。 同时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重庆农情周报?等各种媒体,不断扩大宣传;XX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电视台新闻报道18次,网络宣传报道29次,报刊报道13次,编辑简报28期,有力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第1页 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