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90431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 年 12 月目 录前 言 第一章 发展成就 1第一节 基础设施形成新格局1第二节 运输服务登上新台阶3第三节 管理水平上升新高度5第四节 发展改革拉开新序幕7第五节 “十三五”发展总体评估9第二章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3第一节 现状问题13第二节 发展趋势19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6第一节 指导思想26第二节 基本原则26第三节 总体思路27第四节 总体目标28第五节 具体目标及指标31第六节 五大重点工程33第四章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行动任务 37第一节 构建链接全球的外联工程37第二节 打造多网融合的内畅工程42第三节 建设绿色

2、集约的品质工程47第四节 探索创新示范的智慧工程53第五节 共建以人为本的治理工程56第五章 保障措施 61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61第二节 强化用地保障62第三节 创新投融资模式63第四节 严格监督考核64第五节 加强人才保障65附表: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附图:东莞市“十四五”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示意图前 言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 和战略性功能。当前,我市正在努力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 通运输体系,围绕“三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期和加快转型发 展的重要窗口期,对标深圳、广州等湾区标杆城市,高质量 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交通强国城市范例,助力我市在“双

3、万” 新起点上持续加快高质量发展。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是东 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 目标纲要、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 在我市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的细化和落实,规划在贯彻落实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 上位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总 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编制交通专项规划、确定重大项目、 制订建设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优化综合交通资源配置、促进 综合交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一章 发展成就第一节 基础设施形成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东莞市综合运输体系 发展“十三五”规划(

4、以下简称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品质、优化可持 续发展水平、提升智能交通管理能力,基本建成“外联内畅、 绿色高效、安全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推进城市高 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轨道网络加快形成,区域枢纽地位得到提升我市全面推动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对接国家铁路网 络,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建设轨道网络。“十三五”期 间,全面步入轨道时代,交通枢纽地位显著增强,区域辐射 力持续提升。广深港高速铁路、广深铁路和京九铁路等 3 条 铁路大动脉贯穿东莞,建成总里程 104.5 公里。建设莞惠城 际东莞段 66.5 公里,全线于 2017 年运营通车;

5、建成穗深城 际铁路东莞段 53.4 公里,全线于 2019 年正式运营通车。城 市轨道 2 号线运营总里程 37.8 公里,2019 年日均客流增长 至 14.73 万人次, 2020 年下降至 9.58 万人次;城市轨道 1 号 线于 2019 年开工建设。建成高铁枢纽一座、普铁枢纽三座、 城际枢纽多座。(二)干线路网优化升级,快捷交通网络基本建成我市着力推进高快速公路和主干公路建设,推动镇际、 1 村际联网路改造,基本形成以高快速路为龙头、国省道为骨 架、主干道路通镇街的较便捷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初步实现 全市“一小时生活圈” 。“十三五”期间,共开展了 97 个道路建设项目,其中公路83个

6、、市政道路14个,建设里程505.98 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约 244.95 亿元。完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6 个,完成里程 95.98 公里,完成投资 163.62 亿元。开展 91 个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市政道路建设和升级改造项目,完 工里程 224.97 公里,完成投资约 81.32 亿元。“四好农村路” 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实现了建制村公路通达率 100%、自然 村通硬化路率 100%、建制村通公交率 100%,农村公路安全 隐患治理率达到 100%,公路提档升级任务基本完成。通过 实施道路养护提质工程,加大日常检查和养护力度,道路通 行品质和安全系数得到全面提升。(三)港口航运能力增强,水

7、上交通要道初步拓展我市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区 港联动、产城融合,加快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打造 大湾区关键货运支撑港口。“十三五”期间,港口建设进程 加快,航道和集疏运体系系统性优化升级,港航运输能力日 益提升,港口水运工程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29.96 亿 元。新建成码头 6 座,泊位 24 个,新增设计通过能力 1559.4 万吨、集装箱 63.9 万 TEU,滚装汽车 26 万辆。我市港口累 计完成货物吞吐量 8.64 亿吨,年均增长率为 8.02%,是“十 二五”时期的 1.62 倍;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1895.91 万 TEU, 2 年均增长率为

8、1.04%,是“十二五”的 1.85 倍。完成竣工验 收码头工程 25 项,完成码头结构加固改造工程 7 项,推进 沙田港区三期、虎门港宏川化工码头工程、麻涌深粮粮食仓 储码头等全市港口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东莞港与周边港口错 位联动发展,协助推进中外运石龙码头改扩建项目,助推珠 江东岸区域协调发展。港澳客运码头至澳门水上客运航线于 2019 年 10 月 11 日正式开航,进一步提升水上交通效率。第二节 运输服务登上新台阶(一)公交优先持续推进我市持续完善常规公交顶层设计,推动公交管理改革创 新,促进公交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完成第二轮公 交资源整合,结束“一镇一公汽”模式,全面实行以片区

9、公 交为主体的一体化公交模式,形成城区片区、水乡片区、东 部片区、滨海湾新区、松山湖功能区五大公交专营区,定期 系统优化公交线网结构。实施公交购买服务方案,科学制订 补贴方案以及服务考核、运营指标考核、补贴调整等系列配 套政策,开展公交票价改革等工作,激励企业主动作为,有 效提升公共交通组织能力。同时学习借鉴公交都市,提供了 有基本保障、多样化的公交出行服务。截至 2020 年底,全 市共营运车辆数 6330 辆(6649 标台) ,公交纯电动化率达 100%。公交经营线路 466 条,公交线路总长度 8842 公里, 划设公交专用道 62.5 公里。为进一步保障公交站场落地实施, 3 提高公

10、交服务水平,制定了东莞市公交站场配建管理办法、 东莞市公交站场配建技术指引。“十三五”期间,出租车、共享单车齐头发展。截至 2020 年底全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约 2.4 万辆, 日均客运量约 66.7 万人次;城市巡游出租汽车约 0.2 万辆, 日均客运量约 10.7 万人次;共享单车约 60 万辆。开展出租车文明服务九大提 升行动、“一对一”文明服务谈话,推动巡游出租车转型升 级,引导滴滴出行平台与我市三大出租车集团公司融合发展。(二)运输生产持续增长我市综合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 间,全社会客运、货运规模体量进一步扩大,公路客运量增 长显著。 2020 年全年全市交通运输

11、、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 值 250.17 亿元。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 9647.38 万吨,货物周 转量 78.88 亿吨公里,分别较 2015 年增长 8% 、10% 。2020 年水路货物运输量 7491.49 万吨,较 2015 年增长 46.6%,货 物周转量 449.89 亿吨公里,较 2015 年增长 3.4%。2020 年全 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 828.35 万人次,旅客周转量 11.44 亿 人公里;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08 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00.26 万人公里。全年港口旅客吞吐量 3.08 万人次,全年港口货物 吞吐量 19856.57 万吨,较 2015 年增长 51

12、.0%。(三)物流行业蓬勃发展我市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加速,尤其是快件货运 得到快速增长。2020 年邮政发送信函 3696.65 万件,邮政快 4 递包裹22.93 万件。物流主体规模平稳发展,截止 2020 年底, 全社会普通货运车辆 30251 辆,车辆数量全省排名第二;国 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东莞市集聚的步伐明显加快,京东全球 物流总部、菜鸟网络、顺丰等在东莞相继落地一批物流项目。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着力减轻运输企业负担,免除 货物港务费地方政府留存部分,进一步降低港航物流成本。第三节 管理水平上升新高度(一)交通治理成效显著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通过短平快的综合治理,

13、 提升道路网络主要节点通行效率。“十三五”期间,共完成 5 批 115 个交通拥堵节点治理。实行交通治理“一区一策”,开展试点学校学生接送工作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在东莞 大道鸿福路口、市人民医院等片区开展综合治理,逐步缓 解片区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前后中心城区晚高峰期交通拥堵 延时指数由 1.693 降至 1.429,下降 15.6%,平均车速由 29.7km/h 提升至 33.2km/h,提高 11.8%,高德交通健康指数 国内排名第九,东莞大道、旗峰路、鸿福路-八一路-松山湖 大道通行效率提升显著。推进“一站一策”,对虎岗高速、从莞高速、莞深高速等高速公路共 29 个高速路收费站出入 口实

14、施治理,有效缓解了高速路收费站出入口拥堵。加强停 车管理,出台了东莞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 以及关于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揽 5 子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系列政策,重构东莞停车管理体系和政 策。(二)运行管理成绩突出我市深入整治行业乱象,以科学管理为抓手,提升交通 运行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开展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研 究,合理调控机动车使用。着力推进市区货车及黄标车限行 等举措,有效降低车辆尾气排放污染,开展城市道路扬尘和 泥头车专项整治行动,打好了蓝天保卫战。对道路客运变相 挂靠等 8 个方面乱象集中进行整治,强化运输市场秩序监管。 深化建设平安交通,以治理超限超载、非法

15、营运、危险货物 运输等为重点,有效打击了交通运输市场各类违法行为;组 织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行 业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基本实现主要交叉口信号灯控 管理,建成公安交警支队交通指挥系统,实现多方位智能化 管控。此外,建立快处快赔工作机制,推广交通事故 E 处理、 警保联动机制,深化推广便民举措。(三)智慧引导交通发展我市智慧交通系统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综合交 通前端感知设施已基本覆盖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高速公路、 客运站场、公交轨道、港口航运、重点车辆、运输执法、停 车等 9 个方面,为智慧交通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已 形成较为完备的道路交通指挥调度体系,在全市警务统一调 6 度体系下开展道路交通运行管控及交通应急处置,有效支撑 全市道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交通管控。交通相关信息化 系统已基本覆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及交通管控业务,大部分 以行业监管为主,信息服务为辅。全市交通信息化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