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904244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我见韩德静 王联翔提起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造就具有较强专业岗位针对性的掌握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对岗位专业化技术针对性的重视程度被提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甚至曾一度出现过“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这些观点和做法在实际运行中并未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到了现实的否定。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在诸多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与研究之中,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1、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岗位技能的适应性、专业知识的延展性以及能力素质的综合性1.1人才培养的周期决定了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高职教

2、育一般需要通过三年左右的在校学习,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可能学生入学时某些专业属“热门专业”,但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一时的热不意味着永久的热。某些专业如果过热,就会出现饱和,所以,越是热门专业越是容易出现就业难的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一定要冷静分析该专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正处在过热阶段,就要谨慎选择。同时,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针对一个岗位群,而非某一个固定岗位,切忌单一的定单式培养模式,因为那样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随着岗位的调整,可能还未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危险。所以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岗位技能的适应性,以不变应万变,使人才的

3、培养能够适应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的调整。 1.2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在专业知识上应具备延展性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技能相互融通,只精通某专业单一的知识技能并不能满足多数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同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新产品不断涌现,所需技术不断更新,有些技术可能还没来得及应用就已经过时,因此,学生中经常能听到“毕业即意味着失业”的说法。他们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已经落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应注意其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和专业知识的延展性,以应对新技术、新变革的挑战,使高职院

4、校的毕业生能够非常从容的适应岗位技能的变化,不至于走出校门就失业,而是应该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1.3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应留给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的充分空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中学,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和职业的选择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但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和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对专业的认识会不断明晰,对职业的选择会产生新的更加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判断,当初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选择很可能发生调整。因此,从人性化角度考虑,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发展权,高职教育应改变所授知识的单一性和操作技能的局限性,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应实行跨学科的学分制教学,此外,在以主干课程向学生传授占主导地位的专业知识技

5、能的同时,还应增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与专业有横向联系的选修课,同时还要增强主干课程知识内容的学科综合性和延展性,以便能够使学生具备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和对职业选择的主动性,也给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人生发展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高职教育应具有灵活性,允许学生跨专业甚至跨系选择,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充分空间,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实现自我,回报社会,回报国家。2、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雏形2.1高职阶段的教育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高中毕业生接受了三年的高职教育,就是高技能人才了吗?两至三年的学校教育真

6、的能够完成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吗?那么,与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数十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相比,你能简单的以是否接受过高职教育作为划分其是否为高技能人才的依据吗?我认为,至少不能简单地把仅有知识理论和基础操作技能而缺乏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称作是高技能人才。他们只是具备了较强发展潜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雏形,是羽翼丰满的雏鹰,而不是成熟的雄鹰。因此,我认为高职阶段的教育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而只是高技能人才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接受高职教育后还应在实际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果及时总结,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就是说应具备创新能力和可持

7、续发展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2.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需要接受实际工作岗位的检验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但其能力水平到底如何,必须经过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过程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在校学习阶段,你可能是佼佼者,屡次拿奖学金,各种证书一大摞,但未必真的就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当中游刃有余。比如说,有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算盘都已过了二级甚至一级,可一旦让他计算数字,还是得用计算器;有的设计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过了二级,可是你让他上机操作专业软件进行某些具体项目的设计,还是难免会出错,有的或是不能与客户的要求达成一致。上述情形并不少见,这除了说明考级的内容、形式与实际应用之间存

8、在差距之外,更说明知识技能必须经过实践的长期磨练才能真正掌握。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不能单以证书和考试成绩来衡量,那些只能代表技能的基础水平,而不能证明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更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现在和将来要靠实际工作来验证。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需要接受实际工作岗位的检验。2.3关于“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定义具有不确定性何谓“高技能”,应以什么标准来对“高技能”进行判别,目前国际、国内均无定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仅仅掌握了某一岗位的操作技能或是能熟练地制作出某一产品,并不是高技能人才标准的全部。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应以某一职业岗位群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

9、位群,以该岗位群“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群能力决定。它强调的是岗位群能力的培养,而不应只是针对某一具体岗位。其培养的人才既不应是仅会动嘴,不会动手的眼高手低的人,也不应是仅会动手,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经验型“老师傅”;而应是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操作技术,具有较强岗位群工作能力的“专才”,是该领域的专家。其次,这里的高技能必须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因而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只能是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以自己院校的培养标准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判定标准去培养所谓的“高技能”人才。3、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

10、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较强的心理素质3.1高职院校要对学生加强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的教育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不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具备专门技术的劳动者。只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和岗位认同,才会成为爱岗敬业、专心本职的合格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记住自己接受的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是高级蓝领而非白领。同时还应认识到蓝领并不卑微。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龙平先生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深入农村,深入田间,研究杂交水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靠的正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比的热爱。记得一位中国成功企业的老总曾说过:只有当你爱一个行业,你才真正会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才有可能成功。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

11、爱一行,干一行。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加强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和岗位认同感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3.2高职教育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当今社会,岗位分工越来越细,这就更加需要工作者之间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生产经营就象一个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只有良好的相互配合链条才能稳固地运转,若有一个松懈,就会影响到全局的稳定,因为他们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做为链条上的一分子,必须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具备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关心集体荣辱,具有集体荣誉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人的地

12、位。对比一下中国男子足球与中国乒乓球,不难看出,中国男足不乏人才,而是缺乏一个人才的团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至关重要。3.3高职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和较强应变能力的责任当今时代的学生心理状态呈现出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成长环境较优裕的一些孩子,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差,往往经不得挫折和困难,稍不如意就容易放弃。这一现实状况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人才心理素养的提高。学生在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期,各种心理特征多具备可塑性,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可通过专家讲座、开设选修课以及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进行抗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坚忍的意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保持心态平和的基本技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岗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教会学生失意时不气馁,顺意时莫张狂,积极面对人生,以过硬的知识技能本领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应对现实的挑战,增强他们在现实环境中的的应变能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