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04151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七章讲义.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西方“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课程。知识拓展: 斯宾塞赫伯特斯宾塞(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课程一次最早在他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他把人的活动分成五类,并依据活动的种类,确定了教学内容:一、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它要求了解解剖学、

2、生理学及卫生学。 二、获得生活资料,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除了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巧外,还要掌握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外国语知识等。三、种族保存(即教养子女)的活动。它要求研究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以便正确地实施对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德育。四、履行社会义务。需要研究历史,研究自然的社会史,即社会发展的现象。 五、满足兴趣爱好和感情的需要的休闲活动。 人需要 自然、文学、艺术乐趣,缺少了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精华。斯宾塞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虽然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出发,但它包含了很广的学科,在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3、。 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反对当时学校中流行的形式主义、经院主义,主张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动性上面,强调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来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道德教育方面,斯宾塞提出个人自我保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认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必须互相协调。并且杜撰了道德进化公式:利己主义(集中);利他主义(分化);道德的最高阶段-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调和、平衡。在纪律方面,他反对惩罚,鼓吹自然后果的原则。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

4、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二、课程的类型(一)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 1.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六艺、七艺都是代表; 2.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主张打破学科逻辑,代表人物杜威;知识回顾:1.我国教育: 中国教育始五帝,(董)仲舒谓曰大学是“成均”,夏有“痒”“序”“校”,周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分乡、国;秦推“吏师”,汉尊儒,官学、乡学并驾进;魏晋“九品正中”,唐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书、算; 宋起程朱理学成国学,四书(大、中、论、孟)、五经(周、尚、诗、礼、春)缩经典;明后八股成格式, 1905清朝废。 “中体,西用”是“洋务”,从此教育开新篇,蔡(元培)提五

5、育(军国民、实力主义、道德、美感、世界观),晏(阳初)为“民”,梁(漱溟)提乡村,黄(炎培)领职,陈(鹤琴)活教育,陶(行知)加一字变生活。2.教育起源: 教育起源神生心劳私学说,“生”代利托尔诺、沛西(能)和桑代(克),最大缺点否社会,“心”起杂念缘梦露(孟禄),“劳”起丁斯(基)、凯洛(夫)在苏联。3.外国古代社会教育: 古代印度叫(教)吠陀,僧侣教师主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埃及吏师、法教设“文士”,“僧师”只为书(写)和(计)算;古斯(斯巴达)五技育忠诚,随后便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七艺”。(二)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为:1.分科课程单学科;

6、2.综合课程1912怀特海提出,【这一年我国的一个学制】三种形式:(1)融合课程内在联系学科;(2)广域课程合并相邻学科;(3)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三)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 1.国家课程: 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地方课程 是

7、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 校本课程: 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五)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

8、究性课程 1.“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育。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 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六)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考题直击】 1.为发展学生

9、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是( )。A.必修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选修课程 2.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将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B.横向原则C.纵向组织D.序列组织 3.经验主义课程认为() A.课程应该有益于促进人的尊严和潜能的发展 B.课程应该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加以组织。 C.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应该建立一张新的社会秩序社会文化 D.课程标准应该体现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学生是制约课

10、程的三大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四、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一)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 要素主义(巴格莱);永恒主义(赫钦斯);范例方式课程论(瓦根舍因)发展主义课程理论(赞可夫);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 布鲁纳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

11、基本结构为中心。他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优缺点: 1.优点:调理系统,利于文化继承,易于讲授和掌握和评价; 2.缺点:割裂知识,不能整体进行,以成人活动出发,忽视儿童兴趣、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脱节,容易出现各科知识重复。【考题直击】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社

12、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 2.特点:一是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优缺点: (1)优点:注重社会与课程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服务;重视各学科综合学习,有利于解决问题。 (2)缺点:片面强调社会性,忽视其他因素;忽视学科系统性,不易于掌握;夸大教育作用。(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1.学习者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经验主义理论杜威和存在主义理论(奈勒)。 2. 优缺点: (1)优点:重视学生的心理准备,注重满足儿童兴趣,灵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实践活动,重视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探索,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强调围绕社会生活

13、各领域设置课程,利于对世界完整认识。 (2)局限性:夸大儿童经验,存在片面,忽视知识的逻辑与顺序,课程设置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不能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质量难保,;表面看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质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发展,以儿童为中心,容易忽视教育任务。 知识回顾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确立四取向,宗教、个人、社会和人社,人本重培“自然人”,发展个性,促自我,人文、自然反应强,孟(子)、卢(梭)、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康(德)、萨(特)和马(利坦)、奈(勒),优缺皆在“人”。社会本位重社价,教育国事,培社员,评价社贡是指标,荀(子)、柏(拉图)、涂(尔

14、干)、纳(托普)、巴(格莱)、孔(德)、凯(兴斯泰纳),否了兴趣和心规,压了个性不科学;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唯有老马来识途。【考题直击】 1.下列观点中,属于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有_。 A: 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为目标B: 课程的价值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重建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C: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围绕社会重大问题D: 课程组织要心理学化 2.下列观点不属于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是_。 A: 儿童是课程的核心B: 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C: 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D: 课程内容应该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点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广义的教学目标,指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课程目标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指向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主要指教育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 知识回顾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基本依据;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