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9040789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2005-12-16 08:57浅析孔子仁学及其实现李建文【摘要】仁是论语一书的重要范畴,也为后来学者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然而,论语论仁一百余次,却是散见于论语全书,且一般都是孔子针对学生不同提问所作的不同论述,似乎没有明确系统地阐释仁的思想的地方。然而笔者认为,孔子虽然不曾明确论述仁是什么,但他看似零散的论述中已蕴含了关于仁的思想的大体体系框架。本文主要根据论语及有关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对孔子仁学思想作了一个梳理,指出了仁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根本、立足点和仁的一般精神,并指出了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论述了仁的实现,认为仁的实现有具体而微的实现,又

2、有普遍而宏观的实现。基于此论述,孔子从不轻许人以仁与“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看似矛盾的论述以及许“不知礼”的管仲为仁者的深层原因应是不言自明的了。【关键词】孔子仁学仁学实现【Abstract】Benevolenc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s by many scholars,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the book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re are many conversations about it between Confuciu

3、s and his disciples in this book. While, what Confucius said is just different replies for his disciples different questions, and it seems that Confucius never gave a definit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n benevolence. However, as an ideological system, from Confucius talks we can make out the framew

4、ork of benevolence.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gives the premise, the foundation, the standpoint and the general spirit of benevolence, and points out benevolence is a concept with extremely abundant connotations and it is flexible on the systematic studies of Confucius thoughts. Then, this paper als

5、o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of benevolence. 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everal gradations in the realization. Jus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answers the question that when Confucius said “If I want the benevolence, behold, it is just handy”, he also didnt rashly count anyone to be benevo

6、lent. And it also explains why Confucius counted Guan Zhong, who didnt know decorum, to be a benevolent man.【Key words】Confucius benevolence the realization of benevolence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论仁一百余次,然而却散见于论语全书,且一般都是孔子针对其学生不同提问所作的不同论述。因此,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学成为历来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笔者认为,孔子虽然不曾明确论述仁是什么,但他看似零散的论述中已蕴含了仁学的大体体系框架。从他及其

7、学生们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仁的前提、根本、立足点和仁的一般精神,并总结出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这两个重要特点。这些即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精要所在。孔子讲仁,同时也讲仁的实现。在讲仁的实现时,孔子一方面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i一方面又从不轻许人以仁。这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而恰恰是孔子仁学思想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反映了仁的内涵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一、 前仁学考察孔子的仁学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仁的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孔子的仁学也有一个继承前人的问题。因此,论述孔子仁学,我们应该从孔子之前仁的概念考察起。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结果,在殷商和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至今尚未发现仁这个字,

8、直到尚书和诗经中才开始出现。如尚书金滕中出现过一个仁字:“予仁若考。”诗经中仁出现过两次,即诗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又诗齐风卢令“其人美且仁”。到了春秋时代,仁这个字才较多地被人提起。例如,国语中出现二十四次,左传中出现三十三次。ii到春秋时代仁已较多地为人提起。那么,仁最初是作为什么意思出现的呢?我们可以先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文字本身。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仁云:“仁,亲也,从人,从二。”这里许慎由仁的字形出发,认为仁是人与人(即“二人”)之间的某种合乎道德的关系。“亲”表明了仁这种关系特指合乎道德的一面,而不是指任何一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仁字又云:“独则无耦,耦则相亲

9、,故字从人二。”段玉裁的解释可以看作是对许慎的进一步发挥,所指仁字的本义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符合道德的关系。由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仁的初义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去考察。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初能形成仁这种符合道德的关系的人是有一定范围的,并不是任何人之间都可以形成仁这种关系。人类社会早期,人们都是由血缘关系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大为宗族,形成部落。由于部落之间的征战以及私有制的出现而形成的奴隶制国家,其基本形式仍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因此权力的分享也主要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如周武王当天子时分封天下,把天下分为众多诸侯国,交给其亲属去治理,只有少数土地分给有

10、功之臣以及圣人的后代。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反映到社会意识上来,就产生了“亲亲”的思想。而这种“亲亲”的思想,正是那个时代人们所认为的仁,是为“亲亲为仁”,即与自己的亲属(以父母兄弟为最重要)保持合理亲密关系,这就是仁。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仁的初义是指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之间一种符合道德的关系。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仁的意义也逐步演变,仁的关系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而逐渐适用于一切人之上。仁的意义也由最初的“亲亲”拓展到了对一切人的“亲”,在国语中多次出现的仁就一般都可作爱人解。如国语周语下载:“仁,文之爱也,”“爱人能仁。”这里说的是仁是慈爱的美德,只有爱人才能仁,可

11、见这里仁已指普遍的爱人。又国语晋语一载:“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这更是清楚的体现了仁由“爱亲”到爱一般人的转变。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关于仁的思想内涵都还比较零散、肤浅。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仁学,则到了孔子那里才形成。二、仁学剖析如前文所述,在孔子之前,仁已经从最初的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之间一种符合道德的关系进一步演化,已包含有广泛的爱人的思想,但仁的意义还流于肤浅、不成体系。孔子以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抓住了仁这一概念,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作了明确、充实和提高,使它成为一套严整的思想体系,后人称之为仁学。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孔子“述而不作”iii的主张和一定时代的

12、局限,孔子的全部思想基本体现于平时的即时述说之中,经过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整理,便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保存于论语以及中庸等其他著作之中。因此,要了解孔子仁学,就需要我们仔细对其进行梳理。1仁的前提中庸中记载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这里需要说明,有的学者认为研究孔子思想只能以论语为根据,其他文献均不足为信。论语无疑是最权威的,但迷信论语和盲目否定其他文献都未必可取。孟子也曾说过“仁也者人也”,iv作为孔子继承者的孟子也说同样的话,可见中庸的记载是较为可信的。)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匡亚明先生认为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v这里暗含有谈仁必须先把人当人,把人与动物等区别开来,爱护人的生命和维

13、护人的尊严的意思,这是仁学必须具备的前提,舍此则仁无从谈起。孔子对于把人当人,维护人的生命和尊严这一点是极其看重的。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里可能被伤之人自然只可能是马夫一类的下层家丁。但在孔子眼中,不管地位如何,他们毕竟是人,是值得关心、爱护和尊重的。而马无论是什么好马,必定无法和人相提并论。在马厩失火,人马都可能伤及的情况下,马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孔子只问伤人与否而“不问马”。另外,孔子仅仅是听说奴隶主用人俑来陪葬,一向温文尔雅的他竟骂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vi这样骂人断子绝孙的话。论衡薄葬载:“俑则偶人,象类生人,故鲁用偶人葬,孔子叹。”这里用来陪葬

14、的仅仅是人俑,它徒具人的外在形式而根本没有实质内涵,但孔子也不允许这样做,因为这是对人的神圣生命与尊严的肆意践踏与亵渎,是极不人道的。用人俑陪葬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用活人陪葬的残酷事实了。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重视,这也是其论仁中时刻坚持的一个原则。孔子这一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交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奴隶社会的衰亡使得不把奴隶当人的时代逐渐远去,下层人民的地位日渐提高,人之为人的尊严即使在贵族那里也被普遍接受。孔子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必然会看到并竭力称颂这一点,因此在仁学中孔子首先便阐明了“仁者人也”这一前

15、提。2仁的根本孔子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vii这里的“本”不同于西方“本体”之“本”,而是与末对立,表示根本或者基础的意思。也就是说,有若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切仁都是由孝悌这个根本生发开去的。孝指“子女对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同悌,指“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viii可以简单地解为孝敬父母和顺从兄长。那么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根本呢?我们前面说过,仁的初义是指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人际关系。那么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最为亲近的,也是最根本的。仁的实践也必然最先实践于其间,一切其他关系,都必须从这一关系开出,没有这一关系,便不会有其他关系。因而仁者爱人,必首先

16、爱父母兄长。首先爱父母兄长,一则是事实的确如此,二则是道理上应该如此,人未有不先爱其父母兄长者,这是事实。人如不先爱其父母兄长而爱他人,这是不应该的,故爱人而不从爱父母兄长开始,则仁的实践便是落空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孝悌是仁之根本。既为根本,那么仁便不应仅仅停留于孝悌之上。人除了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外,还有许多应做的事情。孝悌是需要发展,需要扩充的,在家庭内部的孝悌仅仅是践仁的一个基本功。仁的实践不能划定界限,而要不住地往外仁民爱物,无有穷尽。因为在孝悌父母兄长时所引发的,并不只是爱其亲而不爱他人的私情,而是真诚的仁心。这个真诚的仁心,一旦被引发,便有无限的实践要求,不止不息,这就是有若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的根据。王阳明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