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概论简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03992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测绘学概论简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绘学概论简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学概论简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绘学概论课程摘要测绘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测绘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其学科 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测绘学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体 系、研究领域和科学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其 中,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关键词是什么、基本任务、特点、作用与服务对象、现代发展正文什么是测量学?测量学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参考系统中,测量和描绘地球及其他 行星体的一门学科。测量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其基本 目标是测定和研究地球

2、空间点的位置、重力机器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为 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及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研究等提供 测量基础设施、信息和技术支持。现代打的测量学与地球科学和空间科 学的多个分支相互交叉,已成为推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军事科学发 展的前沿科学之一,其围也已从测量地球发展到测量整个地球外空间。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是测量和描绘地球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 供关于地球等行星体的空间信息,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1) 建立和维护高精度全球和区域性测量系统与测量参考框架。(2) 获取空间点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3) 测定和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地球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4) 测定

3、和研究全球和区域性地球动力学现象,包括地球自转与极移、 地球潮汐、板块运动与地壳形变以及其他全球变化。(5) 研究地球表面观测量向椭球面和平面的投影变换及相关的测量计算 问题。(6) 研究新型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7) 研究空间测量理论和方法。(8) 研究月球和行星测量理论和方法。可见测量学用途广泛,功能强大。现代测量学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测量通常称为传统测量。70年代以后,空间 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为测量学注入了新的容,形成 了新的现代测量,它通常具有六个特点。(1) 长距离,大围现代测量学所测的围和间距,已从原来传统测量的几十千米扩展到 几千千米,不再受“视线”长

4、度的制约,能提供协调一致的全球性测量 数据,例如测定全球的板块运动,冰原和冰川的流动,洋流和海平面的 变化等,因此过去总在局部地域只能够进行的传统测量现在已扩展为洲 际的、全球的、星际的测量。(2)高精度现代测量的量测精度相对于传统测量而言已提高了 23个数量 级。例如我国天文网是中亶0世纪60年代完成的,达到了当时传统测 量的最高精度,其相对精度约为3ppm,而目前卫星定位的相对精度一 般情况下都可以做到0.1 ppmo(3)实时、快速传统测量的外业观测和业数据处理是在相当时间间隔完成的两个不 同的工序。而现代测量的这两个工序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完成,并且有许多测量 工作还可以是即实时或准实

5、时地完成。例如静态或动态目标的实时定位 (导航),对形变的实时监测,地球自转变化的实时测定、地球大气质量 的在分布和地面雪、冰、地下水的变化检测,等等。“时间维”现代测量的第四维是时间或历元。它能提供在合理复测周期有时间 序列的、高10-7相对精度的测量数据。这些测量成果,必须以“时间” 作为测量学数据中的第四个坐标第四维),否则高精度和实时测定在不 断运动的物质世界中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测量学原来的静态容,在 当前实时和高精度测量的条件下,必须与它们所对应的时(历元)相联 系。这是现代测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地心传统测量要以较高精度测定目标的地心三维坐标是很困难的而现 代测量的主体,即卫星测

6、量所测得的位置、高程、影像等成果,是以维 系卫星运动的地球质心为坐标原点的三维测量数据。因此,现代测量以 地心坐标系为主的这一特点,是卫星测量自身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6)学科的融合由于现代测量学具备以上特点,因此它的学术领域不断扩大,并与 其他学科相互融合。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过去传统的看法是,大气 折射对所有测量中的电磁波测量都是一种误差源,是一种自然的制约因 素,而现代测量却要利用卫星和地面站之间,或卫星和卫星之间的电磁 波定位测量技术,对大气中的电离层和对流层进行连续的密集的测量, 采用求逆技术,实时提供大气最主要物理性质的三维综合影像,这对天 气预报和电离层预报及其研究都有一定作用

7、。现代测量学除了对大气科 学的贡献外,由于它能获得精确的、大量的、在空间和时间方面有很高 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因此对地球动力学、海洋学、地质学、地震学 等地球科学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与地球科学多个分支相互交叉,已成 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之一。测量学的作用与服务对象测量学是测绘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地理信息系统、数字 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区域的几何和物理的基础平台,它通过将各种空 间信息源统一起来,重构这些信息源之间的几何和物理的拓扑关联。因 此,测量是组织、管理、融合和分析地球海量时空信息的一个数理基础, 也是描述、构建和认知地球,进而解决地球科学问题的一个时空平台。任何与地理

8、位置有关的测绘都必须以法定的或协议的测量基准为基 础。各种测绘只有在测量基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统一的、协调的、法 定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才能获得正确的点位和海拔高以及点之间的空间 关系和尺度。1. 经济建设测量广泛应用于大围、跨地区工程的精密测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规 划放样到实地,确保按设计图纸实施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测量在国家基础设施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源枢纽工程建设、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国 家工程规划和区域工程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测量通过实现区域或全球一致的测量基准,促进国家宏观经济规划 建设、陆海连接工程建设、部门或地方政府建设工程的协调发展,以及 大规

9、模、大围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规划、探测、海量信息融合与信息服务, 为标定国界和领海线、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一致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促进 跨地区、跨国工程建设的发展。2. 资源与环境发展测定全球和局域重力场及其时变是测量的一个重要容,是勘探地下 资源的重要手段,对矿藏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测量形变监测是地壳运动监测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综合地壳形变 和重力场测定的成果是地震、地质等灾害监测、分析和预报的一种基本 技术手段。以空间测量技术为基础,可以实时地无地域制约地提供大气的电离 层总电子浓度、对流层可降水分和海平面变化的数据,这些信息对无线 通信、气象、汛情、全球变化的预报预测都有重要作用。3.

10、 空间技术与航天工程空间技术与航天工程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项 高新技术。天基(星基)、地基一体化航天平台是卫星计划、航天工程、 新军事体系以及其他空间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测量基准、各种导航定 位卫星星座、恒星星座以及基于这些基础设施的信息和技术体系包括 低空或星载定轨定姿和定位导航技术、星地或星间测控系统、地球重力 场探测等)是天地一体化航天平台的基础,是各种飞行器的跟踪定轨、 导航定位、姿态测量、对接、编队飞行、遥控、返回以及国防信息化平 台等共用的基础设施。4. 地球自转与地球动力学测量是地球自转和极移的定量及其时变测定的主要手段。这些观测 数据对研究全球性地球动力学问题

11、具有重要作用。5. 国防安全与军事信息化信息化、多兵种与多种武器协作是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测 量基准是现代信作战平台和国家侦察防卫体系构建的基本条件,是实现 国家军事体系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重要基础。现代军事高技术,都 需要统一的测量基准及其信息和技术支持。测量学的现代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 发展,以电磁波测距、卫星测量、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为代表的新的测 量技术出现,给传统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形成了现代测量学。传 统测量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几何形状、定向及其重力场,并关注在地球上 点的定位、重力值。现代测量则已超过原来传统的研究容,将原来所考

12、 虑的静态容,在长距离、大围、实时和高精度测量的条件下,和时间(历 元)这一因素联系起来。此外,现代测量学提供和处理了地球动力学、 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学科所需的信息。现 代测量学可以并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并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 很难获得的数据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事实证明,现代测量学 业已形成了学科交叉意义上的一门科学,它将更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 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结语测绘学包括测量学的发展与变化,充分反映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因此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科容是丰富的,新技术的含量是很高的,在社会 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明显的。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我们应先了解测绘工程专业有哪些主要容, 要学习哪些理论和技术,它有怎样的学科地位和社会作用,对测绘工程 专业有个概括性的了解,树立学习这门专业的信心,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从思想认识上打下较稳固的基础。参考文献测绘写概论第二版一一宁津生、俊勇、德仁、经南、祖勋等编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