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分子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903144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分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人教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分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人教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分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人教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分子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分子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分子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分子及其性质课题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授课教师教学对象九年级上学期学生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物质的变化”、“空气的组成”以及“水的组成”等知识点,对化学学科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一定兴趣,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课题后将进一步探究学习“原子的性质和构成”、“元素的基本知识”等内容。因此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们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变化过渡到微观世界,进一步研究变化的本质。在整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本节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宏观物质和日常现象入手,引入物质

2、的可分性,展示科学家对分子的猜想及研究成果,确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进而通过实验探究,教师讲述,小组讨论,类比迁移的手段进一步探究分子的性质。学情分析 本课题针对的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接触化学学科时间尚短,不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本节课开始,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和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将从宏观向理解微观世界过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接触较少,认识比较抽象,因此需要用生活总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做类比,也可与其它学科中的知识点做类比迁移,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具体化,进而直观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攻克难点。教学策略本节课所学内容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

3、用。本节课将引领学生从宏观的认知过渡到微观的探索。而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接触不多,有一定认知难度。因此我将用两条线索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明线-水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作为主线,通过对水的分析以及与水相关的实验来确立分子的真实存在性,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的相关性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抽象的知识点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暗线-分子的性质整堂课将以分子的性质为中心,引导学生们通过学科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小组讨论等手段,正确归纳并掌握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确立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2、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 3、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4、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过程与方法:1、 学习从自然现象和身边事例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2、 学会运用实验探究、迁移、类比、归纳、小组研讨等方法从已知现象及结论学习新知识。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 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领悟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2、 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获得自豪感,并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意愿。3、 理解“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物质是可分的,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性。掌握分子的性质及特征。难点: 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

5、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探究肉眼无法看到的分子的性质及特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手中的纯净水,并将一杯水分给几名同学,进而提出问题:一杯水可以分成两份、十份、上百份如果要把一杯水分给全国人民,能否将其分成13亿份?引入课题:物质能不能无限次的分割下去?分割的极限是什么?组成每种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倾听教师的讲述跟随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思考,讨论,尝试对引发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生活中的小矛盾,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引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说法。提出矛盾,引发大家的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引发大家的探究欲望。联想迁移,推出重点教师讲述并提

6、出问题: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将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大家对微观世界有什么了解?展示一枚树叶,提问:树叶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讲解:树叶是肉眼可见的,细胞肉眼不可见,需要借助仪器观察。同样的,身边的各种物质都是由肉眼不可见的微粒构成。教师演示:向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提问:为什么墨水没有呈水滴状静止在水中而是扩散开?讲解:物质由连续不断的微粒构成,其中一种微粒就是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之一。分析矛盾,归纳特征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物质是分子和原子等构成,因此,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我没没有在水中看到微粒状的物质即分子?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举例说明:1个水分

7、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观察体会,以自身经历回答教师问题。回答教师问题:可以看到细胞。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并记录观察现象并思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提出假设。听取教师的讲解,思考问题。思考问题,归纳并猜想:水分子很小,因此肉眼看不到。大量水分子汇集在一起,组成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水滴。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大家对微观世界有较为形象的认识,提出猜想和假设。通过与细胞的类比以及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向学生灌输“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肉眼无法直接看到来揭示分子体积很小的特点,直观易懂。用数据来进一步说明分子体积小,质量

8、轻的特点。结合实际,推测性质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滴入墨水的水杯,提问:为什么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黑色在水杯中分布的更均匀了?教师讲解:黑色的墨水分子和无色的纯净水分子在水杯中自发的运动。一段时间后,黑色的墨水分子便可以均匀分布到整杯水中,因此黑色在水杯中分布的更均匀。得出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引导大家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事例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如饭菜飘来香味,衣服晾干的过程等 观察现象,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倾听教师讲解,思考并记录。讨论问题,提出并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而得出结论: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通过实验现象直观的让大家感受到分子在不断运动,更具说服力。提出问题

9、,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交流想法,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完成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教师演示实验:两个相同的量筒中分别装有50ml水和50ml酒精。将二者混合后观察混合液体的总体积。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提出问题:为什么混合液体的总体积小于100ml?教师演示类比实验:取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分别装有半烧杯石块和半烧杯细沙,将细沙倒入盛有石块的烧杯中,观察混合后的总体积。引导学生通过石块与细沙混合的实验推测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组内交换意见。观察实验并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倾听教师的讲解,思考并记录。通过实验现象与学生认知的矛盾激发学习兴趣。以宏观可见的石子和细沙做类比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去探究分子和原子的特点。有生活现象迁移到抽象的知识点,直观易懂。随堂小结,知识升华1、通过联想树叶与细胞的关系引导学生接受“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的概念2、通肉眼看不到水分子,引导学生掌握分子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3、以墨水的扩散,饭菜飘来芳香等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不断运动。4、通过回忆两组有趣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分子间有间隙的特点紧随教师思路,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用直观易懂的现象或趣味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整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荣。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