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01815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循环经济规划.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目录)一、循环经济发展基础1(一)循环经济内涵1(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2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5(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5(三)战略定位6(四)发展目标7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10(一)产业重点10(二)区域重点15(三)社会重点17四、循环经济发展项目19(一)循环型农业项目19(二)循环型工业项目20(三)循环型服务业项目21(四)循环型社会项目21五、循环经济发展措施22(一)完善法制保障22(二)增强科技支撑22(三)加强政策引导23(四)积极试点推广23(五)加强组织领导24(六)发挥表率作用24(七)强化宣传教育24江西省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

2、划一、循环经济发展基础(一)循环经济内涵1.循环经济含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中“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资源化”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2.循环经济两个层次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

3、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3.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通过资源利用方式从单向直线式过程向反馈循环式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不

4、断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1.主要成效(1)“节约降耗”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广使用节能降耗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全省产值能耗、产品能耗、建筑能耗和照明能耗明显下降,主要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06吨标煤,比全国低13.1%,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08吨标煤,比2000年下降27.8%;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87千克标煤,比上年降低11.4%。与此同时,节材、节水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05年,全省推广散装水泥928万吨,节

5、约包装袋1.8亿个;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为52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9.7%。(2)减量排放、清洁生产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废水排放状况改善。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53972万吨,比上年减少972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1.3%,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899万吨,比上年增加22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26.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4591万吨,比上年增加450万吨。三是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业务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建了全顺汽车厂、

6、亚东水泥厂等一批省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 299家,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一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我省铜、钨、钽、铌、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的采选、冶炼技术在全国领先;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省物资回收经营企业达到170家,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18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回收拆解报废汽车1.5万辆,形成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综合回收利用基地。(4)初步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我省坚持“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建设工业园区,园区的土地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

7、高。全省9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70%以上的用地属于荒山、荒坡、荒滩和丘陵,依托园区办工业比过去分散建厂方式节省近6万亩土地。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一批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基础上陆续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婺源工业园区、靖安工业园区、莲花工业园区、武宁工业园区、湖口金砂湾工业园区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2.主要措施(1)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我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制度,形成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针对循环经济,出台了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

8、约型社会工作分工方案、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2006-2007年工作纲要;针对节能,制定实施了江西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和江西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针对节材、节地,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意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针对资源综合利用,出台了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江西省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管理条例;针对政府机构节约,制定了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环境保护,及时修订了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通过了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决议。与此同时,省人大常

9、委会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各地结合实施江西省环境保护违法违纪案件移送暂行规定、江西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行政执法暂行规定,持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执法检查。通过加大立法、执法、监督的力度,有效增强了企业、居民、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2)出台配套措施。一是成立了江西省发展循环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二是下发了关于加强铁矿、煤矿等矿产开发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和江西省林产工业项目管理规定,对全省矿产资源及竹木资源开发实行“项目核准和颁发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三是初步建立了

10、全省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项目库,并启动了国家和省里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四是征集了墙材革新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设立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五是完善了政绩考核体系。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评比中,增加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空气质量”、“地表水质”等考核指标。六是加强了舆论宣传。3.制约因素一是认识约束。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一些地方与部门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缺乏认识。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机制约束。缺乏高效的运作机制

11、和价格体系。与全国一样,省内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存在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彻底等问题,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能源、矿产、水等重要资源的价值缺乏充分体现,合理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三是政策约束。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四是规模约束。江西目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不仅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污染监控成本较高,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广成本也较高。五是技术水平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

12、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缓解资源约束和加强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

13、民参与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围绕省情,科学规划,讲求实效,稳步推进。优先搞好战略资源的综合利用,抓好生态环境最脆弱、破坏最严重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建设要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从社区扩展到社会。由点及面,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2.坚持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研究制定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

14、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3.“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4.整体推动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之中。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质态,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5.科

15、技先导原则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的紧密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紧密结合。(三)战略定位1.生态农业集聚区以“猪沼果”模式为基础,农业区域发展为前提,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工贸企业为依托,名、优、特、新产品为龙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提高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立体化进程,营造“绿色家园”,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2.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稳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企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重大基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支撑,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西特色的产业结构,显著降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旅游休闲后花园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旅游环境为目的,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需求并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实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化与绿色化;推进江西旅游业接轨沿海,融入“两洲一区”旅游圈,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把江西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