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请注意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012505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孩子时请注意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孩子时请注意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孩子时请注意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孩子时请注意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孩子时请注意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孩子时请注意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 孩子是有需要的,不仅有生理需要,还有心理需要,如感到安全、被肯定、被爱、被尊重等需要,一般家长都能够清楚得知道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非常愿意满足孩子,但是对于孩子的心理需要就大不一样了,因为生理需要的满足物基本上都是物质的,例如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不满足很快就会有强烈的反应,甚至造成很大的身体伤害,严重点地可能会死人;而心理需要就相对隐蔽了,满足物基本上都是精神上的,例如安全保护、肯定认同、爱、尊重等,都看似虚无缥缈,即使不满足也不会快速地凸显出危害,更不会死人,所以容易被家长们像对待空气一样忽略。实际上,心理需要和生理需

2、要的功能是一样的,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他们承担着完全一样的责任,那就是确保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生理需要主要是确保个体存活下来的,而心理需要却能促进个体有更好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让个体活得更好、更轻松,如果心理需要满足得不好,个体就会活得很累、很痛苦,所以是不能被忽略的。那么,为什么作为一个发挥非常重要功能的心理需要却没有引起家长们的关注呢?其中有家长们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关注度不高的原因,但是我觉得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即使家长对儿童心理的了解不多,但是孩子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心理需要的,不会因为家长的不关注就安静下来的,所以他们在生活中时刻以自己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需要,家长在和孩子接触交往的过程中

3、,也会体验到孩子内心的一些需要,或多或少地感受得到,再加上自己是有心理需要的,稍微换个角度也能够感受得到,只是可能对孩子心理需要满足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罢了,所以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家长不敢或者不愿意满足孩子的需要!因为家长们把孩子的心理需要等同于行为,只要孩子获取需要或者保护需要的行为不对,孩子的心理需要也会被一棒子打死,家长就不敢或不愿意满足孩子的需要了,急于去矫正孩子的行为。实际上行为是为心理需要服务的,就如同心理需要是决策者,行为只是一个达成决策的执行者,他们两个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心理需要是没有错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心理需要,但是获取需要的方式就不能保证一定是正确了,也就是执行者执行的

4、时候就难以保证正确无误了,这与每一个人获取需要的经验和经历有关,所以会经常出现需要是合理的,但是行为是不恰当的情况。例如同时为了吸引妈妈的关注,有的孩子会大声喊妈妈看,但是有的孩子经常直接往地上一倒来吸引妈妈的关注,显而易见往地上倒的孩子获取需要满足的行为是不恰当,可能会招致妈妈的批评和指责,因为他以前这样做能够引起妈妈的关注,所以他就学会了用这种行为来满足自己被爱的需要。家长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混为一谈以后,对孩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家长面对孩子不恰当的需要满足行为时,就会自动忽略孩子的需要或者不愿意满足他的需要了,把关注点完全放在孩子的行为上,急于矫正孩子的行为,这种忽略需要的矫正行为在

5、孩子看来就变成了对孩子需要的否定,对一个人需要的否定,就是对整个人的否定,例如对孩子价值感的否定,就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你毫无价值,你一无是处,不配有这个需要,潜台词就是不配活着了。相信如果有人对你传递着这样的信号,你的血压也会上升吧,想不激动起来都难吧!当然孩子也会用尽吃奶的力气本能地反抗,开始使用他们独门绝技:闹情绪、大哭、地上打滚、打人、摔东西等,与家长大干一场,保护自己的需要,谈不上去改变行为了,似乎在这个时候孩子和家长的关注点正好是相反的呢!难怪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孩子虽然说着同一种语言但是无法沟通,最终结果只能是一方妥协,要么孩子要么家长,很少有协商共赢的结果呢!相信你也有这样得经

6、验吧,对于孩子的一个行为,你不知道说了多少次,自己耳朵都长茧了,孩子总是改不了。在这里有一个意外啊,但是这个意外也不是什么好事,只能说是饮鸩止渴,就是你用强大的暴力或权威来打压孩子,孩子是很弱小的,在强大的暴力和威胁下有可能会暂时压抑自己的需要,屈服于家长,可能暂时改变了行为,但是压抑下的需要是不会消失的,终有一天孩子会爆发的,就如同你几顿饭不吃可以,但是让你一周两周都不吃饭,压抑住自己的能量供给的需要,看看是个什么结果!下面拿一个案例来分析说明这个问题,上次有个家长向我咨询一个孩子的问题,说自己的小孩5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只要别的小朋友打了她一下,她就非要还回来,非要打别人一下,如

7、果没有打别人就会哭闹,即使妈妈劝孩子算了,说什么吃亏是福,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妈妈很头疼,觉得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孩子在别人打她之后非要还手打回来的行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满足自尊的心理需要,从需要的角度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单就行为来看,打人的行为不太好,这也是妈妈头疼的原因,实际上维护自尊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是孩子可能年龄还小,经历也少,只习得了这种不适应的行为方式,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以后慢慢长大点自然就会慢慢改进的,根本谈不上什么问题。而妈妈的应对方式,是劝孩子算了,还用大人们的道理吃亏是福来教育孩子,在孩子看来就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维护自己的自尊

8、是错的,我不应该维护自己的自尊。所以孩子肯定是很委屈的,肯定是非常生气的,妈妈这是在否定自己的需要啊!当孩子的需要被否定了,孩子想不任性都难。对待一个国家来说,领土问题不容商议,对待一个人来说需要的合理性也是不容商议的!谈了这么多,相信你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也有了一些眉目了吧,相信各位家长们中也没有就喜欢跟孩子的需要过不去的人,只是因为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混为一谈了,所以不敢去满足孩子的需要,结果忽略孩子的需要而去单纯地矫正孩子的行为却遇到了天大的阻力,因为那孩子当事人跟家长的关注点正好相反,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各位家长不妨把孩子的需要和行为分开来看,先肯定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照顾好孩子的心情,然后再给孩子提供一些恰当的行为方式让孩子选择,相信孩子也不愿意无缘无故地挨批,也愿意去选择恰当的方式的。即使孩子做出了让你非常愤怒的行为,猛升的血压非要抓一个人来训斥一顿才可以降下去的话,这里给一个中策,就是单纯地批评孩子的行为,不要去放大这个行为,什么以后会有多么严重的影响呀,什么是多么的不道德呀,最后不知不觉就到了人身攻击,也就是尽量不要又到了否定需要,希望这个底线还是守住呀!试试把孩子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区分开来对待,说不定你在解决孩子的负性行为和不良习惯上就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