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900056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发表职称论文简要:?文心雕龙隐秀?篇的“隐论是以?易?学“隐论和?诗?注“隐论为话语前提,是两者的集中与融合,这三种“隐论都属于寓言诗学范式。“隐与“秀乃是两种不同性质摘要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隐论是以?易?学“隐论和?诗?注“隐论为话语前提,是两者的集中与融合,这三种“隐论都属于寓言诗学范式。“隐与“秀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本形态,无论是“隐篇还是“秀句都是“意蕴与“形象的统一体,而不是相互依赖的两个文本要素。“秀要求写景鲜明直接,抒情真切含蓄;以景含情,情在景中;自然天成,不假雕饰。“秀是“感物的升华和“意境的经验形态。张戒“撮述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将?

2、隐秀?篇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并行的格局简化为单一的感物诗学形态,这是中国古典诗学假张戒之手在无意间完成了一次话语“置换,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意境诗学已经完全占据了诗学中心,寓言诗学那么被边缘化了。关键词 文心雕龙;隐秀;寓言诗学;感物诗学;诗学范式转换本文引自?文学界? 杂志创办于2022年,是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管及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文学期刊。其前身为老牌文学杂志?湖南文学?;在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对明末以来?隐秀?篇补文与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称刘勰所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一句的真伪性的争论是一个热点。i比拟而言,对张戒引文真伪的辨析更为关键,因为这直接左右着对?隐

3、秀?篇原旨的理解。自黄侃和刘永济两位“龙学前辈认定张戒引文为“真?隐秀?篇之文ii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张戒引文的可靠性几乎不再存有疑义,于是张戒引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学界对“隐秀论诗学内涵的解读。但是近些年来质疑张戒引文真实性的意见不断出现,代表者前有周汝昌先生,继有陈良运先生。周汝昌先生最早在其?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一文中提出张戒引刘勰语只是转述大意,并非抄录原文,而且“这十二字意思与?文心?原旨不相契合iii。接着又在?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iv一文中重申:“张戒所引?雕龙?之文例,皆非今世严格quotation的性质,只系以意撮述。此点综互检验,真相即显。是故此一力证,并无

4、分毫之真力量。陈良运先生?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一文在周汝昌先生观点根底上进一步指出:“这一撮述是不准确的,褊狭的,乃至可说是歪曲了刘勰已说明的原意。v周、陈二位先生的观点尽管尚未得到相关的“铁证,却提醒研究者们不要用张戒引文遮蔽了刘勰?隐秀?篇的原始文本,不要用对张戒引文的阐释代替了对?隐秀?篇原初意旨的开掘,否那么我们就真的犯了刘勰在?知音?篇所批评的“信伪迷真(相信引文而忽略原文)的错误。周、陈二位先生的撰述主要是依据刘勰?隐秀?原文质疑张戒引文,力图将人们的眼光导向刘勰的原始文本,为探寻“隐秀论本义清障。受周、陈二位先生的启发,本节尝试在他们提供的研究平台上再稍作前行,由?隐秀?残篇深

5、入其隐在文本和历史语境,从宏观上探寻“隐秀论的诗学思想渊源,清理出?文心雕龙?蕴含的诗学范式,进而揭示张戒以“撮述代“引述这一无意识诗学话语“置换行为的深层机制,即是什么性质的诗学语境促成了从刘勰原文到张戒引文的“置换。一、“隐义重解?文心雕龙隐秀?残篇保存了该篇开宗明义与卒章显志两个关键局部,对“隐“秀两个概念作了足够清晰的界说。vi因此,本文即将进行的追索“隐秀论本义的方法是:立足于?隐秀?残篇的原始真实的文本,从残篇提示的路径进入到支撑?隐秀?篇的隐在文本中去。这些隐在文本构成了“隐秀论产生的话语前提,它们中既有居于“五经之列的?易?和?诗?,也有此前或当时的诗歌佳作。通过对?隐秀?残篇

6、及其隐在文本的解读,“隐秀论的原初诗学内涵会逐渐从重重话语掩埋中显露出来。?隐秀?现存残篇不到三百字,为论析方便,不妨全部摘录: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气寒而事伤,此羁旅之怨曲也。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并思合而自缝,非研虑之所课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刻取巧,虽美非秀

7、矣。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耀树,浅而炜烨;秀句所以照文苑,盖以此也。赞曰: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变爻。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vii先考查“隐。viii残篇中对“隐的论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对“隐内涵的界定和描述。有如下几句:“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义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第二类是用自然事物或文化符号譬喻“隐的特征。有如下几句:“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辞生互体,有似变爻。第三类是规定“隐的理想

8、品格自然。有如下几句:“并思合而自缝,非研虑之所课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应该还有第四类,即“隐篇举例,可惜残篇缺此一类。四类话语中,因为第三类论“隐的“自然品格是刘勰论文的普遍标准,并非“隐的独特内涵,所以可以置而不管。第一类那么提供了关于“隐的最直接的陈述,第二类和第四类那么暗示了“隐论的隐在文本即“隐论的话语前提。在第一类关于“隐的直接陈述中,关键词是“文外(出现了两次)、“重旨和“复意。所谓“文外即文字之外,文辞之外,准确地说指字面义之外。字面义以外的意思相对于字面义来说就是“重旨和“复意。“重旨和“复意可以是n层,刘勰并没给它封顶。那么,刘勰所说的

9、“文外重旨、“复意和“义生文外的文论(诗学)旨趣是否与唐宋诗论中的“韵外之致(司空图)、“情在言外(皎然)、“不尽之意(梅尧臣)等命题相同呢?尽管多数研究者持肯定意见,本文却不敢苟同。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刘勰的文外之“义,具有什么独特的规定性?是通过什么方式潜伏、包韫于文中的?读者又是如何获取的?要答复这些问题,就必须循上述关于“隐的第二类和第四类论述进入?隐秀?篇的各类隐在文本去钩沉、探秘。我们注意到,在?隐秀?残篇如此短的篇幅内,取于?易?学的譬喻就有三个:依次是“譬爻象之变互体,“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名为三,其实为一,因为喻体都是“互体。刘勰的反复引譬,说明?易

10、?及?易?学是“隐论最重要的隐在文本,其中“变爻“互体的卦法是“隐论最直接的话语前提。由于?文心雕龙?的篇章之间具有很强的互文本性,一个概念的论述往往以一篇为主,同时又散见于他篇。尤以?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全书论文纲领,因此三篇互文本性最强。其他诸篇分论往往可以在此找到进一步读解的津梁。三篇总纲中,我们都发现了?隐秀?篇据?易?论“隐的互文。?原道?篇云: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征圣?篇云: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宗经?篇云: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其中?原道?

11、篇与?宗经?篇只是泛称?易?意旨深远隐复的特点,?征圣?篇那么具体言及?易?精义曲隐的具体方式,即通过“四象来表征,此与?隐秀?篇所论完全一致,足见?易?的“四象精义以曲隐的表意方式是刘勰标举的“隐的典型范式。那么,“曲隐“精义的“四象是如何表达“隐义的呢?欲明乎此,就须了解“四象产生的方式“互体变爻。ix?隐秀?篇言及的“变爻包括“变卦和“卦变两种方式。“变卦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按?系辞?所述程序规那么占得六爻,构成一卦,此为别卦;然后将别卦六爻中之一爻或由阳爻变成阴爻,或由阴爻变成阳爻,便生出另一个别卦,前后一共可得六个别卦。原有别卦与变爻产生的任一别卦的卦象、卦辞和变爻之辞可相互参读,以解

12、释繁杂多变的事理。这种占卜法即名“变卦。所谓“卦变是将“变卦法中的变爻由其中一爻依次推至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这样每一别卦可生六十四别卦。后代?易?学家又发现:每个别卦中除了一至三爻、四至六爻各是一经卦(即最初的“乾、“坤等八卦)外,二至四爻、三至五爻也可各组成一个经卦,因为别卦中所藏的这两个经卦共用三、四爻,所以称“互体卦。这样,别卦中原有的两个经卦是显象,两个互体卦那么为隐象。当这个别卦每次变爻之后就会再产生两个互体卦,即两个隐象。前后就共有四个隐象。因此,刘勰说:“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又说:“四象精义以曲隐。透过这些枯燥繁琐的描述,可以看出刘勰心仪的“隐的范式或曰原型就是?易?及?

13、易?学所蕴含的寓言式表意模式。这一模式有其明确的符号卦象,有其操作性很强相对定型化的寓意方式互体和变爻,有其待解的义理“精义,有其系统的阐释手段卦辞、爻辞。构成这一寓言式表意模式的两个最根本的要素是“象与“义,或者说是“象与“意。各种卦爻符号、卦象、爻辞、卦辞皆可归为“象,有待阐释的“精义就是“意。随着?易?这个“隐论最直接的隐在文本的出场,一系列隐在文本又显露出来。“隐论与?易?及?易?学的渊源前文已析之甚详,那么“隐论与?书?、?诗?、?礼?春秋?是否也有渊源呢?情况在这里显出了差异。由第一章所引?宗经?篇论述“五经的那段话可以看出,?易?之外的其他四经中,?书?只是因文辞古奥而难懂,算不

14、上“隐体;?礼?规定的是明确的行为标准,也谈不上“隐;?春秋?“婉章志晦,似乎符合“隐体,但所谓“一字见义,“以先后显旨,不过是利用选字、详略、语序等常规的语言手段表达客观事理,暗示主观态度,与?易?的自觉完整的寓言表意模式判然有别。堪与?易?比拟的只有?诗?。本处虽论述简约,但已经指出了?诗?具有寓言表意模式的两种要素:属于“象系列的“兴和“喻,属于“意系列的“深衷和“志(刘勰对?诗?的诗学更详尽的阐发在?比兴?篇)。前文曾指出因?隐秀?残篇无法提供关于“隐的例文,给我们完整准确地阐发“隐的涵义带来了困难。行文至此,情况似乎有所改观:根据刘勰在?比兴?篇中对“兴之“隐的界述,其旨趣实与?隐秀

15、?篇之“隐论以及?易?之“四象精义以曲隐的思想相通,因此?诗?可以作为刘勰“隐论的另一类隐在文本文学类的隐在文本,从而与“隐论的非文学类隐在文本?易?两端对待,互为补充。?隐秀?篇“赞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余味与“隐关系甚密,如何理解“余味会影响到对“隐的性质确实定。肖洪林先生认为“余味即?物色?篇的“情有余:“?物色?标举物色尽而情有余,认为这样的作品才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可见余味即情有余,也就是情余言外。是情有余,才味无穷。其结论是:“余味实质上是情;从创作过程说,它是心物交感和捕捉、组织意象的产物;从作品的表现说,它主要产生于虚处,是表现于虚实相生和情景交融中的深情妙趣。x“味在?文心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