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宝典诗经:《民劳》原文译文赏析.docx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80KB
约7页
文档ID:548993592
国学宝典诗经:《民劳》原文译文赏析.docx_第1页
1/7

国学宝典诗经:《民劳》原文译文赏析 《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解释】 (1)止:语气词 (2)汔(qì):庶几康:安康,安居 (3)惠:爱中国: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王畿”,相对于四方诸侯国而言 (4)绥:安 (5)纵:放纵诡随:诡诈哄骗 (6)谨:指慎重提防 (7)式:发语词寇虐:残害掠夺 (8)憯(cǎn):曾,乃。

(9)柔:爱抚能:亲善 (10)逑:聚合 (11)惽怓(hūnnáo):喧嚷争吵 (12)尔:指在位者劳:劳绩,功绩 (13)休:美,此指利益 (14)罔极:没有准则,没有法纪 (15)慝(tè):恶 (16)愒(qì):休息 (17)丑厉:恶人 (18)正:通“政” (19)戎:你,指在位者小子:年轻人 (20)式:作用 (21)缱绻(qiǎnquǎn):固结不解,指统治者内部纠纷 (22)正反:政治颠倒 (23)玉女(rǔ):爱汝玉,此作动词,像爱玉那样地宝爱;女,汝 (24)是用:是以,因此 【译文】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当可以稍安康抚爱王畿众百姓,安定四方诸侯邦不要听从欺诈语,慎重提防不和善遏止暴虐与掠夺,怎不畏惧天朗朗安抚远地使亲近,我王心定福安享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当可以稍休息抚爱王畿众百姓,百姓安乐聚一起不要听从欺诈语,慎重提防喧争事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百姓太忧急不要抛弃旧功绩,来为王家谋利益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当可以稍喘息。

抚爱京师老百姓,安定四方诸侯地不要听从欺诈语,慎重提防无法纪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作恶太得意尊敬庄重保威仪,亲近仁人与志士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当可以稍安静抚爱王畿众百姓,使我百姓除心病不要听从欺诈语,慎重提防有*佞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政事败难成您虽是个年轻人,作用却大要认清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当可以稍安定抚爱王畿众百姓,国无残酷无酸辛不要听从欺诈语,慎重提防内乱生遏止暴虐与掠夺,不使颠倒我国政爱你大王如美玉,因此大声来谏诤 【赏析】 《民劳》一诗,《毛诗序》以为“召穆公刺厉王也”,郑笺云:“厉王,成王七世孙也,时赋敛重数,徭役繁多,人民劳累,轻为*宄,强陵弱,众暴寡,作寇害,故穆公刺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乃同列相戒之词耳,未必专为刺王而发”严粲《诗缉》也说:“旧说以此诗‘戎虽小子’及《板》诗‘小子’皆指王小子,非君臣之辞,今不从二诗皆戒责同僚,故称小子耳朱熹等宋代经学家每不从汉儒之说,独立新义,时有创见,但涉及君臣关系问题,却反而比汉儒保守其实,正如范处义《诗补传》所说:“古者君臣相尔女(汝),本示亲爱小子,则年少之通称故周之《颂》、《诗》、《诰》、《命》,皆屡称‘小子’,不以为嫌。

是诗及《板》、《抑》以厉王为‘小子’,意其及位不久,年尚少,已昏乱如此故《抑》又谓‘未知臧否’,则其年少可知矣穆公谓王虽小子,而用事甚广,不行忽也朱、严之说实缺乏为训,《毛诗序》无误 此篇共五章,每章十句,均为标准的四言句,句式整齐,构造谨严各章相互比拟一下,可以发觉,第一句皆同,其次句仅末字相互不同,第三句除第三章外余四章皆同,第四句皆不同,第五句皆同,第六句后两字不同,第七句皆同,第八句、第九句皆不同,第十句除第四章、第五章外余三章第一字均为“以”这样的句式构造,具有明显的重章叠句趋势,本是《国风》中常见的一种根本格式,但在《大雅》中竟然也有板有眼地消失,的确令人有些惊奇不过说怪也没什么好怪,《大雅》虽以赋为主,但它与《国风)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有肯定联系的,《凫鹥》、《泂酌》两篇也是复沓式构造只是《民劳》一诗篇幅要长得多,五章反覆申说,意味尤为深长,令人咀嚼不尽 诗一开头,就说人民已经很劳累了,庶几可以稍稍休息了姚际恒评曰:“开口说民劳,便已凄楚;‘汔可小康’,亦安于时运而不敢过望之辞曰‘可’者,又见唯此时可为,他日恐将不及也,亦危之之词《诗经通论》)很能抓住要害接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说要以京畿为重,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无纵诡随,以谨无良”,是说不要受那些*狡诡诈之徒的哄骗,听信他们的坏话。

其次、三、四、五章的“以为民逑”、“以绥四国”、“俾民忧泄”、“国无有残”与“以谨惛怓”、“以谨罔极”、“以谨丑厉”、“以谨缱绻”,也是围绕恤民、保京、防*、止乱几个方面不惜重言之陈子展说:“盖诗人已豫见厉王溃灭,故不觉其言之丁宁而沉痛也《诗经直解》)诚然至于为什么每章都有“无纵诡随”一句放在“式遏寇虐”一句前面,钟惺是这样解释的:“未有不媚王而能虐民者,此等机局,宜参透之《评点诗经》)但比他更早,严粲就这样分析过:“无良、惛怓、罔极、丑厉、缱绻,皆微小人之情状,而总之以诡随盖小人之媚君子,其始皆以诡随入之,其终无所不至,孔子所谓佞人殆也《诗缉》)其实,说穿了,抨击小人蒙蔽君主而作恶,无非是刺国王不明无能的一个障眼法不便直斥君主,便拿君主四周的小人开刀,自古皆然的确,有了昏君小人才能作大恶,“微小人之情状”是给周厉王一个镜子让他照照自己 扩展阅读: 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佚名,绝大局部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训练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加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斗与徭役、压迫与抵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