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98934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目录报告摘要3结题报告4一课题提出4二基本设计6(一)基本目标6(二)核心品质6(三)实践内容7(四)推进策略7三研究实施8(一)细节设计之内容架构81.整体框架福娃一日常规构筑82.核心载体福校常规标识打造11(二)细节设计之方法架构121.情境式122.约定式133.合作式144.平台式14(三)细节设计之评价架构151.福娃争星152.亮点之星16四成效回顾17五结论与思考19参考文献23附件241.习惯养成重在“落”地252.“福娃一日常规”养成规范313.“福娃课堂常规”养成规范334.细化日常规范,落实养成教育341基于细节设计的

2、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 报告摘要 报告摘要基于细节设计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我们学校近几年致力于这个领域的探索。该研究主要目标是转变“假、大、空”的德育说教方式,建立一套适合小学的“近、小、实”的育人模式:从“细节”入手,通过细化的行为标准、细致的视角运用、细小的机会创造,把行为习惯培育融合在孩子点点滴滴的学习与生活细节体察之中,培育“有序、有礼”的品质。 “有序” 包涵“秩序、顺序、程序”等层面要义;“有礼”表现为良好的“礼貌、礼让、礼仪”品性,围绕核心品质“有序、有礼”,我们从“细节”入手,主要围绕内容、方法、评价三个纬度进行细节创新实践研究。在内容设计上构筑学校管理层面

3、的细化式的养成教育框架,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行为内容体系福娃一日常规:文明进校、物品摆放、环境卫生、两操集会、课间休整、文明就餐、午间阅读、有序放学,并根据框架将行为规范进行具体细化,确立了每块的行为意义,打造了福校 “三点、三线、三礼”的常规标识系统。方法设计上我们依据班杜拉的认知理论,关注给学生明确的动作示范及意义感悟,探索了情境式、约定式、合作式、平台式等训练方法。评价设计上倡导“用心养心、智慧育人”,突出激励引导,创立了“福娃争星”、“亮点之星”等一整套个性化的机制。研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显著转变,校园变得井然有序。晨光中校园是多彩的,刚跨入教室的同学熟练的清空书包,

4、整理着物品;公共卫生区内服务人员提着保洁箱穿梭着;体育场内有跑步的,跳绳的,打球的没有老师的统一要求与监督,但每种身影都自然的忙碌着,让整个校园彰显着和谐有序的氛围。午间的校园是安静的,福娃人人端坐教室或阅览室,美美地沉浸在书海中。让校园溢满浓郁的书香。暮色中的校园是恬静的,伴着悠扬的曲乐,几十支队伍轻快的涌向校门口,没有拥挤,每支队伍都能把握好出校大门时机找到自己的点位,不到10分钟,整个校园便恢复了安静。教师的教育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好习惯成绩好人生”、“以德育人”已深入福校老师内心,“用心养心、智慧育人”成了每个福校老师的追求,梳理了几十个智慧教育经验,有效促进了学校办学文化建设。学

5、生的变化打动了家长与社会。福校养成教育实践经验也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教育信息报中小学管理义乌商报等媒体都曾专题报道。已有100余所学校近5000位老师来校做实地观察学习。临海讯桥、磐安安文等小学诚邀课题组成员到当地传播养成教育经验。根据实践经验编制形成的我有好习惯德育校本课程获省精品课程奖。 当然,研究同时生成了许多新问题,如习惯养成训练与儿童心理关系的把握、习惯养成如何进一步深入家庭等,这将是研究后续推进的方向。关键词:细节 行为习惯 内容 方法 评价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基于细节设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研究 一、 课题提出“常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主要载体

6、”“德育为先”“以德立校”现在每所学校都把德育放在了办学的第一位置。应该讲学校德育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上到主管部门有专门的德育领导机构监管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层面都有德育专线管理机构,并且依托班级管理全面实施德育工作。学校均设立了以习惯为核心的学生行为评价监控机制,如“三项竞赛”“常规评比”等。但,作为德育的基础养成教育的成效总不尽人意。三年前,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调查。家长层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62%的家长选择了“行为习惯比较差”。教师层面也有类似问题“你认为现在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什么”选“行为习惯比较差”占68%。这种结果令人吃惊,“是我们学

7、校的常规教育出大问题了吗?”带着一种“惊恐”,我们作了横向的调查。在与几所兄弟学校的互访中,纷纷发现“行为习惯教育成效低,难度大”现象比较普遍。透过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1.行为标准不清晰,导致行为方式偏移比如,课桌物品摆放,许多老师给学生的标准是“摆放整齐”。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有孩子为了整齐就把大部分书藏于书包,造成抽屉内空荡荡、书包内沉甸甸的现象;有孩子只是把所有书本摞一堆,没有作类别、朝向处理;还有孩子就是用大件特别遮拦等。造成这种行为不统一的原因就是“整齐”的标准没有明确,所以孩子没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而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2.行为训练不持久,导致行为目标落空行为心理学

8、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

9、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基于这个规律,鉴于孩子心理特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需要外界不断的提醒与影响,日常教育教学中老师的教育操守就在此。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老师的坚持性不够,主要在于计划不充分,精力准备不充足。所以,往往造成“先紧后松”的现象,这恰巧是习惯形成规律所忌讳的。当失去持续监控之后,学生行为很快被旧方式控制,由此进入不断重新开始的恶性循环。3.行为意义不明确,导致行为价值异化朱小蔓教授曾鲜明的指出“学校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具体选择少”。养成教育实践中“知识化、表浅化、封闭化”的现象比较多,比如背诵“小学生常规”“校规”,在教室内宣讲常规要求等。按照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造成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之情、之信。这也表现出老师对行为习惯教育意义理解的浮浅,导致行为价值被异化。本来养成教育是“树人、树心”的工作,却成了“束人、束心”的工作。学生在习惯形成过程中没能充分体验到行为规范的意义,而是不断的体验着行为偏离受到种种责难,在心底里不断的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重症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