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988872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而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这充满竞争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必要的能力,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高了数学的实践能力,并获得探索知

2、识的奥秘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体验。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从生活中来,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是他们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3、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好消息!有奖促销,买1000元送100元,自行车386元、录像机690元、电话机148元、手机850元、电饭煲168元、抽油烟机410元。1、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抽油烟机,能获奖吗?2、买一部手机和一部电话能获奖吗?3、买一辆自行车比买一部电话多多少钱?4、你还可以怎样买能获奖?设计这来自生活的问题,加上多媒体的形声色,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激发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很多同学还舍不得下课。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4、,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做到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1、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找出判断平年

5、闰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

6、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2、加强直观操作,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活动。加强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经验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

7、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明身上有267元,买东西用去了98元,可以怎样付钱?让学生试着付款,学生很容易想到付100元,再找2元,从生活问题中得出凑整百整凑十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通俗易懂。三、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在超市,你就可以发现商品的标价就是用小数表示的,货物的摆放就是一种分类知识,建筑上可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新一代具有应用意识的人才是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