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982322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doc(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目 录前言一、规划区域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状况(二)资源状况(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四)土地利用现状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展(一)工作进展(二)土壤污染防治主要问题分析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四、主要任务(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详细调查(二)实施土地分类别分用途管理(三)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四)狠抓工矿企业污染防治(五)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六)逐步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七)有效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能力建设五、重点项目(一)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估项目(二)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项目(三)建设用地

2、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及治理修复项目(四)土壤污染隐患调查及治理项目(五)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能力建设项目六、实施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二)强化全程监管,严格评估考核(三)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资金保障(四)加强技术攻关,重视科技支撑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方针,扎实推进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科学、有序地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解决影响农产品质量、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制定钦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一、规划区域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状况我市地处广西南部沿海地区,位于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

3、(州)防(城港)城市群的中心位置,东连北海市,西接防城港市,南临北部湾,北靠首府南宁市。钦州市区位优势明显,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及华中广大地区,东邻珠江三角洲,地处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二)资源状况我市发现的矿产有46种,矿床及矿点共176处,已经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有铅锌矿、煤矿、锰矿(氧化锰)、陶瓷土、石膏矿、钛铁砂矿、石灰岩、花岗岩及建筑用砂等。市境内北部钛铁、东北部铅锌矿、北西部煤炭、中西部锰稀土矿、中部陶土石膏矿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全市建筑用花岗岩、页岩及

4、砂岩分布广泛,已分别发现了大中型矿床。矿产资源特点:矿产资源总量不丰富;矿产资源集中度差,以零星分布为主;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开发利用规模以小型为主;开发利用程度低,矿产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矿产资源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水资源总量132.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20.91 亿立方米。我市海岸线长562.64公里,海域面积1649平方公里,海洋生物多样,浅海鱼类资源估量4200吨/年。面积135平方公里的茅尾海,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蚝苗采苗和人工养殖基地,盛产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四大名产等。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地野生植物150科476属765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6科271种。(三)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统计,2017年钦州市总户籍98.48万户,总人口410.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16万人,乡村人口345.76万人。2017年,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309.8亿元,比上年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80.3亿元,增长12.8%。2017年,我市主要农产品稳产增收,“早稻+晚造玉米+冬种马铃薯”高产模式实现亩产万斤粮目标;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7%、7.16%;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4.12%、5.73%;水产品、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5.13%、1.14%。(四)土地利用现状2017年,我市陆地总面积1089500公顷,占全区总

6、面积的4.5%,其中市区面积479500公顷,下辖两县区域面积610000公顷。2015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089544.3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212431.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50%;园地面积为124424.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42%;林地面积为510926.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89%;草地面积为80535.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59416.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9237.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66471.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0%;其他土

7、地面积为16099.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8%。我市耕地面积212431.87公顷,其中水田128759.18公顷,旱地面积为83591.01公顷,水浇地面积为81.68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0.61%、39.35%、0.04%。耕地主要分布在灵山县,其次为钦南区、钦北区,浦北县耕地所占比重较低。我市耕地资源具有“三少一差”的特征,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集中连片耕地少,耕作条件较差。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较高。全市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6.89%。其中浦北县森林覆盖率最高,2015年林地面积为151071.48公顷,占浦北县土地总面积的59.80%;其次为钦北区,林

8、地面积为104206.17公顷,占钦北区土地总面积的47.00%;钦南区森林覆盖率最低,林地面积为96964.93公顷,占钦南区土地总面积的37.38%。建设用地占比偏小,土地城镇化水平较低。2015年钦州市建设用地总量为82216.04公顷,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7.55%。其中城市及城镇用地17080.98公顷,全市土地城镇化水平为1.57%。主要原因是,我市作为后发地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产业和龙头产业地位有待提升。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展(一)工作进展1. 制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政策为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土十条”要

9、求,2016年印发了钦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监管各类土壤污染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提高生活污染无害化处理水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规范土壤污染源环境管理并提出改善方案;重点针对化工、制革、有色金属冶炼等3个重点行业,确定了全市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2017年,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钦州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提出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总体要求等。2. 开展矿产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一是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2017年起,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及重点行业,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二是落实矿山地

10、质环境恢复治理,促进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3. 确定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加强监督管理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筛选原则和土壤污染重点行业及企业筛选原则要求,2017年市环保局印发了我市首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2018年对名单作了修订。广西戎鑫达资源有限公司、广西腾飞锌业有限公司、广西明利化工有限公司、广西钦州中港皮业有限公司、钦州市进达工贸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广西钦州志诚化工有限公司、广西钦州澄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埃索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奥佳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浦北县铅锌矿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我市2018年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4. 开展

11、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通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部门分工、广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总体方案及国家有关技术方法和规定要求,组织对全市范围内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以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污染源开展调查摸底工作。5. 开展土壤详查点位布设与样品采集工作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环土壤2016188号)要求,我市组织开展了土壤详查点位布设与样品采集工作,全市共划定详查单元256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1819个,其中,表层土壤采样点位1402个,农产品协同调查点位417个。6. 启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一是确定疑似污染

12、地块名单。2017年7月,我市启动疑似污染地块调查工作,按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全市疑似污染地块进行排查统计,确定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启用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全市信息系统管理员和共享用户账号建立,以及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账号分配。二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强化空间布局管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二)土壤污染防治主要问题分析1.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底数不清。由于土壤污染环境状况调查不系统、不完整,数据较为零星分散,且点位数量少、调查精度不足、现状情况已变化较大,难以全面、准确掌握我市土壤污染现状及主要特征,难

13、以支撑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的现实需求。目前,土壤例行监控制度尚未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工作未完成。2. 土壤治理任务较重。钦州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96万亩,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1.2万亩。3.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前期工作进展缓慢。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局部地区的耕地、土壤、水体和地下水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搬迁淘汰工业企业遗留形成了一批工业污染地块,但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工程实施必要的详细调查、风险评估、技术方案的编制等工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较滞后,满足相关条件的储备

14、项目数量远远不足,工程项目推进缓慢,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成效尚未显现。4. 土壤污染管控与治理修复存在短板。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治理修复工程实践和经验还比较缺乏,技术的成熟度、适宜性、有效性和复制性都尚待提高,能够支持土壤污染防治与治理修复的产业力量非常薄弱,短板问题较为突出。5. 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我市环保、国土、农业、安监等相关部门监管能力都非常有限,特别是县区级相关机构普遍存在监管人员不足、技术力量不强等现实问题,基层环保监管力量薄弱问题非常突出,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管理。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

15、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钦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各项任务,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重点,围绕风险管控核心理念,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逐步减少存量并严控新增污染;实施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重点项目,探索高效、实用、安全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建立健全土壤污染修复全过程监管体系,避免过度修复,降低治理与修复过程二次环境污染风险,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修复;为加快建设山美水美田园美的“美丽广西、生态钦州”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保障。(二)基本原则夯实基础、有限目标。重点在开展调查、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强化监管等方面提出要求。紧扣重点任务,设定有限目标指标,确保经过努力可以按期实现。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针对我市当前突出的土壤环境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明确监管的重点污染物、行业和区域,对耕地和污染地块提出管控要求,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分类管控、综合施策。提高土壤环境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用地类型、污染程度等,提出分类管控措施。上下结合、任务落地。细化各项任务措施的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目标逐级分解,将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县区和有关企业。(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