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9819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三学案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二 知识结构:三资料补充:1.孟子的言论: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得民心的人多人帮助,不得民心的人自然没有人去支持他。 就连亲戚也会疏远自己

2、。支持你的人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2.荀子的言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

3、,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 荀子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饿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荀子助学荀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曰:“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3对法家思想的一

4、些认识:同儒家的“礼治”相比,法家的“法治”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平等守法,并且主张制订和公布成文法,凡事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而“礼治”是讲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异”的差异行为规范。同“德治”相比,“法治”轻视或完全否认道德教化的作用,这和儒家多数主张人性善而法家主张人性恶有关。 法家的“法治”,首先值得称道的即是它把握住了历史进化的法则,并且顺应历史进化的法则来创造,反对保守和空想。它的“实践精神”和“功用主义”都由此而产生。但其缺陷在于过分忽略了“礼”、“德”、“人”和“法”在政治上互相依辅的作用。“法治”昙花一现,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礼治、人治已深入人心,而共同和“法治”为敌。“法治”虽一时占上风,但最终被“礼治”学说所征服。二是法家极端强调国家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虽能救一时之弊,但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就是“法治”思想在汉以后不发达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