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学困生要.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981340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待学困生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待学困生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待学困生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待学困生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待学困生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待学困生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待学困生要.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待学困生要“不抛弃、不放弃”新密市实验小学 王秋丽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转化学困生,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选择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学困生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平常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学困生转化策略方法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待学困生要“不抛弃、不放弃”。关键词:学困生 学困 不抛弃 不放弃一、学困生及其成因(一)学困生的定义及其类型1、学困生的定义:狭义定义: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

2、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广义定义: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小部分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2、学困生的类型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把学困生归结为两大类型,即“主观学困生”和“客观学困生”。“主观学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进心不强、自控力差、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等原因造成的学困;“客观学困生”是指受自身条件、学校、家庭、教师、社会及其他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学困。(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1、学校因素:教育教学环境及其氛围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在我国已提出很久,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处在刚开始的阶段,国家、各级教育教学部门

3、包括老师,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要求还在进一步摸索和适应改进,这中间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一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学的偏差。由于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多教师少的客观教学条件,使得老师没有精力和能力去顾及到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学生不知不觉形成断层,而造成学困;唯“分数论”并没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消失匿迹,部分老师和学生仍在推崇,这样有形无形会伤害到一些学生,而使他们失去自信,转而自暴自弃,造成学困。2、家庭因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是过于放任,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性格缺失,导致学困;家长的指导思想不当,有些家长文化水

4、平有限,有些家长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还在受教育的初级阶段,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用不正确的指导思想教育孩子,使孩子误入歧途,在学习上走弯路;家长的行为不当,既包括家长自身的行为,也包括家长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行为,主要是指不良不恰当的行为,在学生分辨力不强的情况下,给孩子的思想和行动造成极坏影响;家庭变故因素,主要有由搬家或其他原因造成孩子不得不去适应一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者是父母离异、单亲、父母双亡等家庭,都需要学生一个过程去适应,在这一阶段,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或者理解而导致学生孤僻、自卑等问题,而造成学困。3、个人因素。客观因素。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学习,智力发展与生

5、理发展不同步,智商欠缺;主观因素。学习动机不纯、目的不明确,导致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学习方法不对,贪玩、自控力差,导致效率低下,事倍功半。4、教师因素: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的任务是育人,育好人,但是,当前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缺乏人民教师的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方法单一、简单,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固有的弊端和教师家长制作风,使得教育有时并没有收到实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师生冲突,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久而久之,造成学困。5、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受社会上价值观影响,例如拜金主义、“学无用”论等,以及社会不

6、良风气和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例如一些缺少社会公德的人,针对学生自控力差、贪玩的本性,误导孩子进入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而使孩子荒废学业,导致学困。二、转化学困生方法“不抛弃、不放弃”(一)学校。1、积极推行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培养学习兴趣、推广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潜力,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2、转换教育教学观念,减轻学生及教师的负担,包括学业上负担也包括心里上负担,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3、不断

7、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积极学习领会落实国家和上级主观部门的新政策和新要求,努力改进阻碍教育发展、教学进步的方法和观念,建立新机制和制度,来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4、突出“人性化”教育,多倾听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声音,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动向,有的放矢,避免酿成学困,也可以帮助学困生跳出学困。(二)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责任人,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科学发展研究表明,小学生除了极个别身残智残的,大多数人在智力水平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下几点:1、鼓励关爱学困生,从思想上“

8、不抛弃、不放弃”学困生。利用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来关心关爱学困生,用鼓励的话语,用欣赏的眼神,用叮咛的嘱咐,用殷切的希望,用特别关照的爱,来走进学困生的内心,来触动学困生的灵魂,使他们能树立起自信,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能和老师产生共鸣,能认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从而能不再自暴自弃、不在抛弃放弃自己。2、因材施教,从行动上“不抛弃、不放弃”学困生。全面调查、摸清莫准每一个学困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找准症结,对症下药。3、强化教育,营造氛围,从环境上“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困生。很多学困生都是很敏感、心思很细密,因此,老师在班级教育中,要时刻

9、传播一种观念,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学困只是暂时的,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要让学生之间没有歧视,让学生之间互相帮扶,通过这种无障碍的环境,来使学生认识到,班级没有放弃他们,老师和同学没有放弃他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时间上“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困生。由哲学中的质变量变原理,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学困的形成是因为量变达到了质变,同样的道理,学困生的转化,同样需要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基于此,要使学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对学困生的帮助和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三)家庭。在中国,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而无意之中发现

10、他们的孩子成了学困生时,有的家长方法得当,措施得力,补救及时,使他们的孩子很快从学困中走出,进而成才成功,而有的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他们学困的孩子无能为力,最终后悔晚矣。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下家长对待学困生要“不抛弃、不放弃”。1、给予学困生无私的爱。让学困的孩子感觉到,父母还是很爱他的,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学困而抛弃放弃他们,给他们一种精神的力量和鼓舞,使他们在心里上感觉自己与其他的孩子都还是一样的。2、给予孩子理解和帮助。让孩子感觉在行为上、人格上,父母与他们都是平等的,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和他们一起来寻找学困的原因,共同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从行动上不抛弃放弃孩子。3、用言传身教来

11、影响孩子,来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积极乐观的心态、自信果敢的气质、细心严谨的态度、顽强不放弃的品质,都可以影响到孩子,对学困生的转化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四)社会。1、加强舆论。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用正确的舆论来指引人们的观念改变,使社会对学困生都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2、加强监管。通过打击和规范一些社会主体的行为,来让他们更好的遵守社会规则,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减少因这种情况而造成学困行为的发生。(五)学困生。内外因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坚

12、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因此,学困生自己也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要让学困生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当社会、学校、老师、家庭、同学都没有抛弃、放弃他们时,他们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抛弃集体,不要放弃自己,只有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学习才会有希望,生活才会有希望。2007年,一部士兵突击感动了整个中国,“不抛弃、不放弃”成了深入人心的至理明言,许三多的成功经历也真切地诠释了这句名言的力量。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力量的有机配合,只要我们都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相信学困生的转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参考文献: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版2陈凤琴. 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中国教育刊, 2003(6)3陶兴模 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 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