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968970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源泄漏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放射源泄漏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目的 确定放射源泄漏发生的原因、地点。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迅速采取有利措施控制放射源,防止因其泄漏造成严重后果。2.适用范围适用于连铸机现场放射源泄漏的应急准备与响应。3.应急准备3.1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以铸机机长为组长的放射源泄漏应急指挥中心,其成员由班长、班组安全员以及12名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3.2责任和义务人员应熟悉放射源泄漏后控制流程,并且熟悉应急联系电话号码。3.3可能发生放射源泄漏的主要活动在现场使用放射源进行液位自控,在结晶器里发生放射源泄漏;在更换结晶器过程中取装时,发生放射源泄漏。3.4可能发生放射源泄漏的类别、主要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2、序号放射源泄漏类别主要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1射源卡壳机械故障或人员操作不当人员误照射2射源脱落机械故障或人员操作不当人员误照射3.5内、外应急联系方法、步骤和要求3.5.1发生放射源泄漏后,当班工作人员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其他人员离开现场,并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报告事故现场具体位置、周围施工人员的数量、有无人员误照射及简要事故原因。3.5.2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与公司公安保卫部门和安全监察部门联系,在事故现场附近成立临时指挥部。3.5.3 应急人员携带射线防护用品及其它物资到事故现场。3.5.4根据现场辐射强度,决定应急人员在现场排除故障时间,做到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减少照射。应急指挥中心若发现现场情

3、况复杂,不能妥善处理时,在控制住局势的情况下,应及时联系地方有关部门及供货商处理。3.6应急物资、设备及管理3.6.1应急指挥中心必须配备个人剂量仪、射线防护用品(如铅衣、铅手套等)、换源器、警戒绳、警示灯。3.6.2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对应急设备进行检验。3.6.3定期检查、补充、更换应急物资。4.应急响应4.1首先确定有无人员误照射。当发生人员误照射时,执行人身意外伤害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4.2应急指挥中心根据放射源的辐射强度及影响范围划出警戒区,并协同其他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处理方案。 4.3公司公安保卫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根据划出的警戒区,设置警戒绳封闭现场,禁止无关人员出入现场,必要时

4、向县以上卫生部门及公安部门报告。4.4应急人员佩戴防护用品及个人剂量仪,确保受照剂量不超过应急照射限值时,在合理的工作时间内进行故障排除。5.事后处理5.1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应及时将现场事故处理进展情况向安全委员会汇报。5.2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重复发生。5.3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建立放射源泄漏事件档案,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造成的后果及处理措施,并妥善保存。6. 放射源泄漏控制流程确定现场辐射强度划出禁区封闭现场接到报告后迅速赶赴事发现场放射源泄漏后疏散现场施工人员故障排除后,填写放射源泄漏事件记录表报应急指挥中

5、心负责人确定合理工作时间进行故障排除根据实情确定联系供货商故障排除后,填写放射源泄漏事件记录表转告事故祥情并协助排除故障方坯车间放射源泄漏应急预案演练总结存在问题:1.缺少放射源防护服;2.1#、2#机之间距离近,一旦发生放射源泄漏另一个铸机是否继续生产;杜绝放射源泄漏事故的发生措施:1.加强日常检查、检测发现异常及时查出原因并向安环科反映;2.强化交接班检查、杜绝放射源丢失;3.规范浇钢工操作,杜绝恶性事故发生,烧坏放射源;4.不定期检查、检测中包底部温度、杜绝中包穿钢烧坏放射源;方坯车间2012.3.11炼钢厂方坯车间应急预案演练学习培训记录 学习地点车间会议室培训形式分批集中培训培训时间3.10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授课人员车间安全员课时2小时学习培训内容:放射源泄漏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的内容。参培岗位: 浇钢岗位参培人员签名: 另附效果评价:通过演练方案的培训学习,全体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应急行动程序,以及反应队伍的协同反应水平和实战能力;提高了人们避免事故、防止事故、抵抗事故的能力,提高了对事故的警惕性;取得了宝贵经验来改进所制定的行动方案。 评价人:王天增 2012年 3 月 10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