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967013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揭题导入。老师激情介绍:我们的祖国有广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数不尽的宝藏、优美的自然风光,这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和自豪!(幻灯图片:地图、长城、兵马俑、布达拉宫、泰山、雾凇等)师沉重地介绍:然而,在近代,由于政府的软弱无能,我们的祖国却饱受屈辱,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幻灯播放近代受屈辱的图片)师激动地说: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他大声疾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师板书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人就是周

2、恩来3、清晰而坚定的地读 铿锵有力地再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读书是为了振兴中华)二、聚焦中华不振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121页,赶快读一读课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生自由读,大约3分钟)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预设(1)(中华不振) (2)(耳闻目睹租界里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二、感受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的意思?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

3、些地方,把它划下来,等会来读给大家听!生: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师:读的很好。后面一位。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

4、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师:驱使着他,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请另一位接着读。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

5、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师:真喜欢听你读书。谁接着再读?请你读。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常思(此处与课文不完全符合)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答案?生: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师:后面的谁愿意读?生:(都举手)师:这么多啊,还是请你读吧。生: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

6、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师:好,老师也要为你的朗读喝彩。老师们也为你鼓掌了。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师:划下来了吗?(走近一学生)你划的是哪一处?预设

7、:*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师:伯

8、父的话也让周恩来感受到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师:租界里这一幕,让周恩来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

9、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师:非常好。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师:从一个词语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这就是中华不振.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能够读出这一点(指板书),读师:是的,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发生的那件事情让同学们感受最深刻。现在我们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第七段)(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请你读师:听老师读第一句(加重闯字)你再读师:通过闯字可以看出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

10、地方?生:看守很严厉师:对谁很严厉也就是说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师:请你接着读(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是的,这就是租界,热闹繁华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师读第8自然段(出示ppt投影第八段)配乐江河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师:在中国的租界里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一个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局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那围观的中国人有什么反应呢?生:围观

11、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接着读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请同学们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衣衫褴褛”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生: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

12、了一通。师:请你连起来读一读师: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中华不振。你们能体会她的心情吗?说说看生:她肯定很委屈。师:她此时心里一定觉得?生:非常难过。师:这位妇女还给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生:(再读,感情到位)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是呀,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

13、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我看到大家也想替她鸣不平。齐读生:(再读,感情饱满)洋人 (1)师:你们看到那个可恨的洋人了吗?他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能做一个“得意扬扬”的表情吗?师:同学们,你们看,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你们知道洋人为什么敢这样做吗?中华不振中国巡警 预设1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中国巡警。师:为什么他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生:请你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

14、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师:中国巡警为什么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呢?生: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租界地里。生:因为在租界地里,中国人是管不了外国人的事情的。生:因为中国人没有强大的力量和外国人对抗。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中华不振啊”!生:这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怕外国的洋人来攻打他们师:“他们”指谁?生:他们指中国巡警局的巡警。生:中华不振啊!围观的中国人 (1)、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

15、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生我会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犯了事,可以不去追究责任,而中国的人却要哭诉呢?我就会去帮助这个妇女去说这个洋人。师:去斥责这个洋人!生:我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凭什么可以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为妇女打抱不平,和洋人讲道理。生:既然中国巡警连这些人命关天的事情都不管,也就只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能去指责这个洋人。我会挺身而出,为那个妇女打抱不平。师:我深深地为你讲的这段话感动,老师希望你来读这段话(指屏幕)好吗?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国人。生:(身临其境地读)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可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