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支护理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956915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锚杆支护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锚杆支护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锚杆支护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锚杆支护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锚杆支护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锚杆支护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锚杆支护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锚杆支护理论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锚杆、 锚索与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而为锚杆支护 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第一节 锚杆支护构件的作用锚杆支护由锚杆杆体、托板和螺母、 锚固剂、 钢带及金属网等构件组成,锚杆支护的作用是 由这些构件共同完成的。一、锚杆杆体的作用对于锚杆杆体本身来说, 由于杆体长度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他两个方向的尺寸, 所以力学上 属于杆体。 这种构件主要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抗拉, 二是抗剪。至于杆体的抗弯能 力和抗压能力是非常小,可忽略不计。1、锚杆的抗拉作用 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拉断载荷计算:式中P锚杆拉断载荷,N;d锚杆直径,mm ; 锚杆钢材抗拉强度。2、锚杆

2、的抗剪作用 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剪切载荷计算:式中Q锚杆剪切载荷,N;d锚杆直径,mm ; 锚杆钢材剪切强度。二、锚杆托板的作用一是通过给螺母施加一定的扭矩使托板压紧巷道表面, 给锚杆提供预紧力, 并使预紧力扩散 到锚杆周围的煤岩体中, 从而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抑制围岩离层、 结构面滑动和节理裂隙的 张开,实现锚杆的主动、及时支护作用;二是围岩变形使载荷作用于托板上, 通过托板将载荷传递到锚杆杆体, 增大锚杆的工作阻力, 充分发挥锚杆控制围岩变形的作用。托板力学性能应与锚杆杆体的性能匹配, 才能充分发挥锚杆的支护作用。 托板强度不足、 安 装质量差、受较大偏载都会显著降低锚杆的作用。对于端部锚固

3、锚杆, 托板是锚杆尾部接触围岩的构件, 通过托板给锚杆施加预紧力, 传递围 岩载荷至锚杆杆体, 托板本身失效, 以及托板下方的围岩松散脱落, 导致托板与表面不紧贴, 都会使锚杆失去支护作用。托板对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无托板时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为零, 在一 定深度达到最大值, 剪力在轴力最大处为零; 有托板时, 由于锚杆施加的预紧力和围岩通过 托板作用在锚杆杆体上的力, 使得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达到一定值, 而且使锚杆轴力最大 的位置向孔口移动,更接近巷道表面。三、锚固剂的作用锚固剂的作用是将钻孔孔壁岩石与杆体粘结在一起, 使锚杆发挥支护作用。 同时锚固剂也具 有一定的抗剪与

4、抗拉能力,与锚杆共同加固围岩。1、锚固剂的粘结作用 在拉拔作用下,杆体锚固段剪应力分布为负指数曲线。2、锚固剂的抗拉与抗剪作用我国树脂锚固剂的抗拉强度一般可取11.5MPa,抗剪强度一般可取 35MPa。3、端部锚固与全长锚固的区别 对于端部锚固锚杆, 锚固剂的作用在于提供粘结力, 使锚杆能承受一定的拉力。 对于全长锚 固锚杆,锚固剂的作用比较复杂,主要有两方面: 将锚杆杆体与钻孔孔壁粘结在一起, 使锚 杆随着岩层移动承受拉力。 当岩层发生错动时, 与杆体共同起抗剪作用, 阻止岩层发生滑动。 对于端部锚固锚杆, 杆体各部位的应力和应变相等。 在锚固范围内, 任何部位岩层的离层都 均匀地分散到整

5、个杆体的长度上, 导致杆体受力对围岩变形和离层不敏感, 支护强度低。 对 于全长锚固锚杆,这种分散是不可能的, 致使应力、应变沿锚杆长度方向分布极不均匀,离 层和滑动大的部位锚杆受力很大, 杆体受力对围岩变形和离层很敏感, 能及时抑制围岩离层 滑动,支护强度高。这是端部锚固锚杆与全长锚固锚杆的根本区别。四、钢带的作用钢带是锚杆支护系统中的重要构件, 对提高锚杆支护整体支护效果、 保持围岩的完整性起着 关键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3 方面:1 、锚杆预紧力和工作阻力扩散作用。2、支护巷道表面,改善围岩应力状态作用。3、均衡锚杆受力,提高整体支护作用。五、网的作用 1 、维护锚杆之间的围岩,防

6、止破碎岩块垮落。2、紧贴巷道表面,提供一定的支护力,一定程度上改善巷道表面岩层受力状态。同时,将 锚杆之间岩层的载荷传递给锚杆,形成整体支护系统。3、网不仅能有效控制巷道浅部围岩的变形和破坏,而且对深部围岩也有良好的支护作用。 有的巷道虽然表面围岩已破坏, 但没有松散、 垮落, 网作为传力介质,使巷道深部围岩仍处 于三向应力状态,提高岩体的残余强度, 显著减小围岩松散、 破碎区范围, 同时保证了锚杆 的锚固效果。第二节 锚杆支护理论锚杆支护是一种主动支护形式, 它是通过锚杆及其辅助构件与锚固范围的围岩形成锚固结构 体,利用锚杆的横向作用提高锚固范围岩体的强度参数, 锚杆的轴向作用改变锚固范围岩

7、体 的应力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巷道稳定性的目的。随着锚杆支护工程实践的不断丰富, 锚杆支护的理论计算模型已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这些 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说为基础的,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条件阐述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 而且力学模型简单, 计算方法简便易懂, 适用于不同的围岩条件, 得到了国内外的承认和应 用。目前,较成熟的理论主要可归纳为三大类:一、基于锚杆的悬吊作用而提出的悬吊理论、减跨理论。1 、悬吊理论(或不稳定 )且比较平而薄的直 从而起到了悬吊作用。 锚杆但不能说明松软岩层高锚杆上端锚固在围岩内部较坚硬的岩石中,把一层或几层稳定 接顶板通过锚杆下端的托板及螺栓, 锚固在比较坚硬的岩

8、层上,的悬吊作用理论能很好地解释锚杆长度范围内存在稳定岩层的情况, 的顶板在一定范围内, 必须有坚硬稳定的岩层。 当跨度较大的软岩巷道中普氏拱高往往超过 锚杆长度, 或顶板软弱岩层较厚, 围岩破碎区范围较大时, 无法将锚杆锚固到上面坚硬岩层 或者未松动岩层上,悬吊理论就不适用了。度超出锚固范围情况下的锚杆作用机理。只适用于巷道顶板,不适用于帮、 底。且开掘巷道2、减跨理论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基于松散介质的自然冒落拱理论提出的锚杆作用原理, 其依据是冒 落拱高度与跨度成正比关系, 认为利用锚杆的悬吊作用可增加顶板岩层的支点, 从而减小支 点间的跨距, 进而达到降低冒落拱高度、 减小所需支护

9、强度的目的; 二是基于梁的理论而提 出的锚杆作用原理, 即当巷道顶板为层状岩层时, 其变形特性近似于梁的性质, 此时锚杆的 作用是缩短梁的跨距, 以减小其中的横向应力产生的弯矩及弯矩产生的弯曲应力, 尤其是弯 曲拉应力, 从而提高顶板的稳定性。 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 减跨理论中的锚杆作用机理 以及适用条件与悬吊理论等同,即需要以稳定岩层或稳定岩层结构为依托。二、基于锚杆的挤压加固作用而提出的组合梁理论、加固拱理论以及楔固理论。1、组合梁理论 通过锚杆的轴向作用力将顶板各分层压紧, 以增强各分层间的摩擦作用, 并借助锚杆自身的 横向承载能力提高顶板各分层间的抗剪切强度以及层间粘结程度, 使各

10、分层在弯矩作用下发 生整体弯曲变形, 呈现出组合梁的弯曲变形特征, 从而提高了顶板的抗弯强度。 适用于顶板 由多层厚度小的连续性岩层组成的巷道支护。巷道帮、底不能应用。2、加固拱理论 (挤压加固理论 ) 通过系统的布置锚杆, 使巷道拱顶节理发育的岩体串联在一起, 沿巷道的断面形成一个连续 的具有自承受能力的拱形压缩带, 使岩层得到补强, 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支承其自身重量和 上部的顶板压力。对于平顶巷道的层状连续性顶板而言,挤压加固理论等同于组合梁理论, 此时, 锚杆的挤压加固作用既可使层状顶板形成组合梁结构, 从而提高了其抗弯强度, 又可 改善岩层的应力状态, 使岩层沿平行于岩层层理方向的抗

11、压强度得到提高。 本理论适用性较 强,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围岩条件。3、楔固理论 主要是针对巷道围岩中的围岩有时会沿其中的弱面滑移而提出的围岩加固理论。 当巷道围岩 中的部分岩体被其中的弱面切割为块体时, 其稳定性状况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对关键块体的 维护情况, 因为这种条件下围岩的失稳大多起因于关键块体的失稳。 对此可将锚杆沿与弱面 相交的方向布置, 并借助锚杆的抗拉、 抗剪、 抗弯等作用防止围岩发生滑动甚至脱离岩层而 冒落,从而保持巷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三、综合锚杆的各种作用或基于特殊条件而提出的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围岩松动圈理论、 围 岩强度强化理论、锚杆桁架支护理论、锚固平衡拱支护理论、锚注

12、支护理论。1、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巷道围岩的水平应力有时会大于垂直应力, 此时, 巷道顶、 底板的稳定性主要受水平应力的 影响; 水平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巷道轴向与最大水平应力之间的夹角不同, 水平应力对 顶、底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平行的巷道受其影响最小,顶、底板稳定性最好; 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成锐角的巷道的顶、底板变形破坏偏向巷道的某一帮; 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垂直的巷道受其影响最大,顶、底板稳定性最差。 基于该理论,英国学者研究发现,在深部开采的高应力环境下,最大水平应力的作用使顶、 底板岩层发生剪切破坏而出现错动和膨胀, 造成围岩变形, 随着变形的发展,

13、顶板对支护的 载荷迅速增长, 并使支护系统发生破坏。 在这种作用下, 锚杆的作用应当是在顶板变形的早 期阶段提高其稳定性, 以控制顶板后期变形的严重程度。 即锚杆的加固应在顶板岩层发生松 动膨胀变形之前进行, 而不是等顶板已经松动破坏、 几乎丧失自承能力后才被动地承受围岩 压力。 同时,应充分重视垂直应力对两帮的影响: 顶板锚固后,两帮垂直应力集中区更靠近 巷帮表面, 控制两帮破坏, 防止顶板有效跨度超过顶板锚杆的有效支护范围, 对围岩稳定极 为重要。2、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基于巷道围岩状态特征的研究, 董方庭教授等提出了松动圈支护理沦, 并提出了关于锚杆作 用机理的动态解释。 认为在矩形巷道围

14、岩中, 锚杆除了可以发挥悬吊作用以外, 形成组合拱 是其主要的支护作用, 即破裂顶板在锚杆锚固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锚固 层,随着顶板的下沉变形, 锚固层将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形成压力拱或称之为裂隙体梁式的 平衡结构。3、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通过对处于不同物性状态岩体加锚前后的力学性质的研究, 侯朝炯教授等提出了巷道锚杆支 护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巷道锚杆支护的实质是锚杆和锚固区域岩体相互作用, 并形成统一的 承载结构;锚杆支护可以提高锚固体强度破坏前、后的力学参数,改善锚固体的力学性能; 锚杆作用可以提高围岩各状态下的强度值, 使巷道围岩强度得到强化。 通过对巷道底臌机理 的深入研

15、究, 侯朝炯教授提出了加固巷道帮、 角控制底臌的理论及方法, 为巷道底臌的防治 提供了一条有效、实用的途径。4、锚杆桁架支护理论出现于 20世纪 60 年代,人们通过对其支护机理的研究认为桁架锚杆的作用原理属于挤压加 固一类,锚杆桁架对巷道围岩的加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改变巷道顶板的应力状态。 即随着锚杆桁架预紧力的增加, 顶板中部的拉应力将减小, 甚 至出现压应力,使顶板不受拉应力,从而弥补岩体抗拉强度较小的弱点; 促进顶板裂隙体梁的形成。 当巷道开挖在层状岩体中时, 顶板的破坏和变形可以用 “岩梁” 理论来分析,它的稳定性取决于裂隙体梁的成拱作用; 提高顶板裂隙体梁拱座处的抗滑动

16、性能。 根据静力平衡原理, 当岩梁拱座处的抗剪切能力 过低时,顶板将发生整体剪切滑动。 桁架预紧力引起的主动作用将与拱座处的水平推力叠加, 增大了该危险部位岩石或不连续面的摩擦阻力, 从而提高顶板裂隙体梁在拱座处的剪切强度。5、锚固平衡拱支护理论根据困难条件下锚杆支护成拱的重要作用, 煤炭科学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的林崇德高工提出了 锚固平衡拱支护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 煤巷软弱顶板岩层在矿山压力作用下经历压缩变 形的过程; 锚固岩层没有整体达到塑性破坏之前, 顶板岩层仍可视为岩梁; 锚固岩层整 体进入破坏阶段后, 岩层已经不是一个连续体; 锚固支架是否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变形 能力,取决于顶板岩层的力学性质和锚杆的成拱作用大小; 锚固支架形成锚固平衡拱的关 键是通过锚杆的作用保持锚固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