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94856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离骚》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离骚》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离骚》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离骚》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

2、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二、解题:1、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

3、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yng)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他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4、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

5、;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

6、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

7、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3、文学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8、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4、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

9、“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全诗372句,93 节,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不被君王理解,满怀委屈,忧愤而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

10、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三、听读并诵读课文1、放配乐朗读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2、学生按

11、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第二课时一、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二、重要字词:(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2)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鸷鸟之不群兮

12、 名动,合群。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一词多义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

13、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第三课时一、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二、研讨课文: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14、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1、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2、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三、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2、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提问:诗人“太息”“掩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