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945273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冈翠竹、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文章描写的对象不同,语言的风格各异,而且有白话,有文言,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松树、白杨、翠竹、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

2、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如果再分得细些,还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称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物说理(或议政)”等。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诗的象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诗的内涵.所以象征手法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是极为突出的.首先象征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暗示性,诗是悟出来的,有许多诗把寓意包含在意象中;第二,象征手法的跳跃性.诗歌需要意象.情绪和诗意的跳跃,语言要高度凝练.意象留下空白

3、,绝不能事无巨细,和盘托出;第三是诗歌象征带来的想象性,想象是诗歌重要的审美因素,如果没有想象,诗歌就飞不起来.因此诗歌不仅是诗人要想象,而且要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不能写得太实.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多么丰富的想象.由于诗歌的象征手法具有诸多的审美特征,因此它就给诗歌带来了暧昧性.也就朦胧起来.象征意义的不明白说出,而是靠读者悟和诂.诗歌的美感因此凸显出来. 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

4、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的应用:如:奥运五环的颜色就带有象征意义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的象征意义:“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此外,这6种颜色(包括白的底色)毫无例外地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黄色和蓝色代表瑞典,蓝色和白色代表希腊、法国,

5、英国、美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匈牙利的三色尽在其中;黄色和红色代表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的颜色也包括在其中。它显然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志。”还有许多花也带有象征意义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6、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

7、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早梅年代:【唐】 作者:【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

8、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关于“托物言志”, 2004 年 1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词典上未作具体分析,但这个问题又非弄清楚不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典

9、型事例来作具体分析。请看下述四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例一、例二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三、例四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例二与例三、例四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例一、例二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为“菊”。例三、例四描写的“事物”都不

10、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二、例一、例二所涉及的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例一中的“垂绥饮清露”写出了蝉的饮食之纯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的特点;例二中“秋丛绕舍似陶家”描写了丛丛秋菊绕房舍的情景,“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看似写人,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间接描写的方法。例三、例四中的景物都是单一角度或单一层次的描写,或是将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作一次性的描写。例三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11、”便有“风”、“天”、“猿”三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渚清沙白鸟飞回”便有“渚”、“沙”、“鸟”三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长江”都是各描写一笔便不再回顾。例四中“山围故国周遭在”中的“山”与“故国”,“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潮”与“空城”都是分别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淮水东边旧时月”中的“月”与“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女墙”共同融合在一个画面中。对这些融合在同一画面中的景物,作者都只作了一次性的描写。三、在例一、例二中,作者借助“蝉”、“菊”的某些特性所要表达的感情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作者借助例一中的“蝉”表明,品

12、格高洁的人立身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作者借助例二中的“菊”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气质。在例三、例四中,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的“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例三中作者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幅惨淡的画面要表现的是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广阔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苦痛。例四中,作者借写月光下江潮拍打空城的苍莽凄凉的景色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感叹。四、例一、例二中的事物特点是采用点击式白描的手法揭示出来的,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而例

13、三、例四的景物特点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描绘出来的,多个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作者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都

14、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是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