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93294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景物的近大远小一课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意在从透视学中最基本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加深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对基本的透视知识的理解。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绘画中关于空间的概念,并能在画纸的平面二维空间中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透视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已经进入了写实期,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开始留心观

2、察,并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明确。教学目标:1、 通过对景物近大远小的学习,归纳和总结透视的基本原理,初步理解和掌握空间的概念。2、运用透视的基本原理,尝试着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表现空间。重点 :归纳和总结出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透视规律。难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尝试着表现空间。教师准备:课件、光盘、范画、音乐学生准备:图画本、铅笔、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 导言: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3、课件出示西洋绘画作品米德赫尼斯的林荫道,师:请学生观察小路和树近处和远处有什么不同?生:小路近处的宽,远处的窄。树近处的高,远处的矮。师:这就是近大远小的现象。出示课题:近大远小(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授新1、解释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师:近大远小是一种透视现象,是人的视觉上产生的一种缩狭的现象,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教学意图:使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在绘画中的作用。)2、看光盘,分析书中图片和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近大远小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的物体有哪些近大远小现象?生:路灯和道路、小桥、车轮等,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教学

4、意图: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各种景象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3、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存在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 师: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看看在的教室里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提示学生看课桌、荧光灯、教室墙面、天花板、书本等。学生边观察边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能力,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就在我们身边。)4、 出示课件图片,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师:老师收集了一些景物的图片,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边放图片边引导学生观察,重点分析城市街道的图片,观察树、路灯、楼房、道路的变化。(教学意图:进一步加深理解,拓展学生思路,解决教学重、难点,为下一步学习作画做铺垫。)5、 出示范

5、画,讲解作画方法。师:这是一幅线描的作品,表现了道路两旁电线杆和树的近大远小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这种表现方法。(教学意图:通过范画让学生了解线描的画面效果。)6、示范作画过程:教师在黑板边画边讲解作画步骤。 1)、用线画地平线和道路、天空的位置。 2)、分别画出道路两旁的路灯和树。 3)、添加远山或汽车等景物细节。(教学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方法和步骤。)三、指导学生作画(放音乐) 引导学生用线表现近大远小的景物要求:1)构图饱满 2)能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绘画表现能力。)四、小结 展评作业,分析作业的优点和不足,评出优秀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学

6、生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表现的是什么?说一说哪幅作品表现的最准确生动,达到了老师的要求。有什么不足,要怎么改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学意图: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争强评述能力)教学反思:这节课利用荷兰霍贝玛的米德赫尼斯的林荫道的画作为本课的导入,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近大远小透视的技法,我引导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和小路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紧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书中的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学生观察后总结出

7、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接下来出示课件中的摄影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象,拓宽思路。最后我出示范画并在黑板上演示作画步骤,使学生了解作画过程和方法,解决了教学难点。在学生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能逐一纠正。学生作业效果较好,但创意不足。 1、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言并答到要点的同学可以得到小礼物。希望每位同学都可以积极发言。 2、走进漫画:a、观察图片丰子恺的脚踏车后教师提问:“这幅漫画的题目叫做脚踏车,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图片中的脚踏车真的是脚踏车吗?请说明理由。”教师归纳总结:漫画中的孩子将两

8、把蒲扇作为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自己就好似骑在自行车上。(孩子用他的奇思妙想将原本蒲扇变得似乎有了生气,带给人一种愉悦的氛围,极富趣味性,具有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这种有趣的绘画方式也是漫画的一种表达方式。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趣事?”b、观察图片郑辛遥的可贵的扶持后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幅漫画,同学们能告诉来时你在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请举手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伞柄与小树绑在一起,伞柄扶持了正在被风刮的小树,防止小树被风刮倒,牺牲了自我,只是为了小树的成长。这种可贵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啊,有的话请举手说说,让大家学习学习

9、。”c、观察图片张乐平的反差太大后教师提问:“看了前面两幅漫画,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这幅图,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教师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幅图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示?”教授归纳总结:“三毛穷困潦倒,又瘦又小的形象,而富人大腹便便,傲慢无礼(第四幅图中把三毛撞倒在地)的形象,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来讽刺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这一现象。”教师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幅图在构图形式上与前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总结:“这幅漫画以连环画的方式把一个故事给讲完。同学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d、观察图片王治华的难以忍受后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看最后一幅图。同学们在这幅图片

10、中又看到了什么?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归纳总结:“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不能在建筑物上乱涂鸦刻字,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你看画家用寥寥几笔的几根线条就已经把表达了所以想要表达的意思。”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类似的事情呢?”3、小结:教师问:“欣赏了这么多图片后,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漫画,漫画的特点又是什么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漫画,指具有讽刺和滑稽意味的图画,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批评或歌颂现实生活。”4、选题材:教师问:“同学们,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呢?”5、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毛笔、国画颜料、

11、墨、宣纸等工具材料以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6、教师示范:教师当场示范一幅漫画作品。 7、作业展示评价: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析自我评价,教师也给予一定的评价。1.学生答:“好” 2、学生讨论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答:“” 学生答:“” 学生答:“” 3、学生讨论作答。 4、学生答:“”5、学生自行创作。1.学习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2. 通过观察图片, 层层设疑, 学生讨论归纳,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 3、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行讨论归纳,加深学生对

12、漫画的理解。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该环节为学生下面的绘画创作作准备。5、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 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更能加深对漫画的理解。6、教师示范可以加深学生对漫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自行绘画创作。7、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九、 总结漫画,是具有讽刺和滑稽意味的图画,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批评或歌颂现实生活。这就是漫画留予我们的印象。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漫画、漫画的特点以及如何画漫画,这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来说是对本堂课所学的一个总结。十、 教学评价课程评价:课程设计合理,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去,体现的课标中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作业的评价:学生作业评价将会从构图、创作意图、颜色、线条等各维度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