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蒙春月).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917846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蒙春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蒙春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蒙春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蒙春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蒙春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蒙春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的教学思考南宁市三美学校 蒙春月摘要:课堂的设计和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决定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生产,以及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为了使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中,通过动手实验,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通过本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的实践教学与思考,笔者认为在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中,巧妙的处理教学环节,“教”“学”“做”联结有效联结,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实现学习目标。关键词:实验课堂 行为导向生物教学 笔者由于近期参加区级的赛课,课题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通过

2、对课标的研读,和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了解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举例说出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尝试制作米酒;关注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的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预防、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难点:细菌和真菌与疾病的预防。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前四节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首先是食品的制作中怎么利用细菌和真菌。教材利用演示实验“发酵现象”,让学生认识酵母菌的发酵。之后安排了制作米酒的活动。本节是非常有趣的学生实践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直观的在课堂中感受酵母菌使食品发生的变化,从而探究其中的原因,这

3、是本节课我要思考的方面之一。如何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学会利用真菌细菌制作发酵食品的技能,又是本节课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时间很多教师或者教材均将酵母菌发酵实验和发酵食品的制作处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后实验。通过多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此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演示实验,能让同学们很快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却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为何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其中的原因呢?课后实验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进行适时指导及及时纠正,普及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锐减。为此,笔者进行了研究探讨。一、创建“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 本节课并不是一节纯粹的实验课,事实上,在初中

4、生物课程编排中,很多课程都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学生能力水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教”“学”“做”联结起来,既要讲授学生不易理解的新知识,又要让学生真正动手做起来,还要让学生在充满快乐和忙碌的课堂中通过体验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我将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技能通过实验观察酵母菌的发酵变化过程,又能通过探究外界因素了解酵母菌发酵的条件,从而更好的理解发酵原理。我将甜酒的制作过程通过学生视频的播放进行学习,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同时笔者认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获取知识。而

5、甜酒的制作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将这一环节改为小组合作制作酸奶。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处理,课堂热闹起来了,而学生也充满着好奇,积极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二、具体实施“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1.巧用课本“演示实验”,讲授课本新知识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课中,我通过课前准备的演示实验“酵母的发酵现象”,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通过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酵母菌的发酵过程。例如:引导学生观察瓶子上的气球产生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瓶子内产生气泡,气球胀大,认识到酵母菌的发酵过程产生了气体。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提问: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积累,绝大部分回答

6、是二氧化碳气体,此刻,我会紧跟学生步伐,鼓励学生对其猜测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方法的筛选,最终选择更为科学的澄清石灰水验证法进行验证,得出瓶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最后,利用扇闻法,让学生闻取瓶中散发的酒味,从而确定反应过程中还产生了酒精。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步总结出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和其中的物质变化。通过课本演示实验的利用和处理,学生能够从认知规律中快速的获取新的知识,对新的知识有了直观的理解。2.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演示实验,只是老师做,学生看。虽能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但难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既

7、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创新机会。如在讲授酵母菌的发酵时,由于酵母菌发酵现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所以课本将其列为演示实验,但在本节课中,演示实验的处理,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局限性,所以,我通过多次实验的尝试,对实验材料的用量进行改善,使其在短时间内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直接观察到酵母菌的发酵现象,接着,便对学生提问:在本次实验中什么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现象呢?接着再指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影响酵母菌发酵的外界因素。然后再展示不同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实验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酵母菌发酵的外界影响因素的认识。从而与前面细菌、真菌生活的基

8、本条件相结合。3.变学生课后实验为学生课堂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动手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做实验,诸如在本节课中,需要安排米酒制作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的乐趣,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我用酸奶的制作实验代替米酒的制作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手体验。三、“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的成果“教”“学”“做”联结的行为导向生物教学模式将本节课的难点一一分解,学生新概念部分,由教师用较短的时间讲授,学生不能直观理解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获取,在整节课中,学生充分遵循认知规律,轻松快乐

9、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觉得生物课程生动有趣!在整节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小组高效完成实验,并大胆展示小组实验成果,小组活动热烈,学生参与率高,学习成果明显。所以在处理知识容量大的实验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将教学环节处理,以更加生动有趣和简易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动手体验来获得知识。在遇到实验环节时不可随意忽略,或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放弃学生实验,笔者更认同积极的转变手段,在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将“教、学、做”统一起来,共同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做贡献。参考文献1.“引导”中“生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 曹树真 2.教师教学用书 .P187页,20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