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91352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九: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级生物一班 王堽 20140322142实验九 遗传学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一. 目的1、学习并掌握“区域农业”的相关知识;2、了解遗传的重要性,普通遗传学在农业、实践生产生活中的地位;3、学会总结本学期遗传学及遗传学实验的知识的方法,并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能力;4、了解遗传学对区域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二. 原理区域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与地域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统一的空间。是农业生产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是一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维持区域农业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在遗传分析体系中我们知道: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在农业

2、生产中作物的生境和作物品系都将影响经济效益。遗传学是研究各种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及遗传信息如何决定各种生物学性状.因此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遗传学研究的核心,遗传是生物亲代繁殖与其相 似后代的现象,变异则是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异,与其亲代不同的方面.然而,遗传和变异的最终对象都源于基因,基因是遗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片段,能够编码特定功能的蛋白。三. 材料与方法材料:水稻(Oryza sativa L.)方法:1、以水稻为单一变量进行实验的设计;2、选定某一个区域,针对该区域的同一种水稻进行同年单产的对比;3、根据该水稻的单产进行分析,看其能否扩大面积栽种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如何。

3、四. 结果与分析农户1一号水稻单产为1000斤农户2二号水稻单产为2008斤通过调查两家农户的同年不同种水稻的单产可得出二号水稻的单产较高,可知该水稻较一号水稻更适宜种植在上江。五. 讨论与结论。此两种水稻二号水稻更适合种植在此地区,且单产高于一号水稻,二号水稻能在此地区大量种植,因为该地区的气候等环境因素相同,如果种植二号水稻则可能较一号水稻给农户带来较大的产量及经济收入。所以可在此种条件下种植二号水稻。六. 作业1、遗传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各有何特点?答:主要表现在温饱问题上,在没有杂交稻出现之前,我国每年都要因粮食短缺而饿死很多人,在杂交水稻出现以后,我国的温饱问题

4、得到了实质上的解决。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水稻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方面,因此,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

5、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家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水稻属自花授粉植物,雌雄蕊着生在同一朵颖花里,由于颖花很小,而且每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因此很难用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来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变种子,所以长期以来水稻的杂种优势未能得到应用。中国发明的杂交水稻,除国内发展迅速外,在国外,已有越南、印度、菲律宾和美国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中国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是:第一期(1996-2000年)700公斤/亩;第二期(2001-2005年)800公斤/亩。(在同一生态区两个百亩以上的示范片,连续两年的平均亩产)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江苏农科院合作

6、,育成了一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1999年仅在湖南就有4个百亩示范片,亩产过700公斤,2000年有16个百亩和4个千亩示范片达标,该组合由于产量高、品质好,近几年的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左右,己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平均亩产560公斤左右,比一般高产杂交稻亩增50公斤以上。通过形态改良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技术路线,中心育成了两个第二代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并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期的产量指标。2、遗传学对全人类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就其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说。各有何特点?已经从传统的遗传分析(杂交)发展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遗传和变异问题,这些研究手段包括分子标记(或

7、DNA barcoding)、遗传转化(转基因)、基因克隆和测序等,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使短时间、低成本、高通量的获得基因组遗传信息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研究也进入了基因组时代。改善人类素质,控制人口数量,遗传学主要是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对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善体质、增进健康、有计划有控制地生育,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类基因组的破译,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遗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已经被认识的人类疾病,有47006000种与遗传有关,其中有单基因控制,也有多基因控制;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

8、基因控制;有伴性的,也有非伴性的;其性状不仅与人类的体表的特征、特性及其体质有关,也与人的行为、记忆、思维等有关,因此,研究人类的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与人类改善婚配状况,促进良好基因的传递与积累,提高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都有指导作用。3、试述本学期所完成的所有遗传学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答:第一个实验从表现型开始,此后逐步上升为染色体,然后到基因型。从外部到内部的转化,各实验间相辅相成,从质变到量变的飞跃,层层递进,最后再来一个实用性的设计实验,让我们更加了解遗传学到底是做什么的,遗传学最后能用来做些什么,它对人类有何作用。每个实验的递进都存在着由外部的形态逐步转变为内在的实质,从抽象转变为具体

9、。七. 参考文献1.肖治术, 王玉山, 张知彬. 都江堰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与生境类型关系的初步研究J.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1,32(11)163-169.2.师光禄, 赵莉蔺, 苗振旺,等. 不同生境类型枣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 昆虫学报, 2005, 48(4):561-567.3.吴国庆.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2001,16(3):227-233.4.张光伦. 生态因子对果实品质的影响J. 果树学报, 1994,68(2):120-124.5.林金科, 赖明志.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

10、00, 20(3):404-408.6.程方民, 朱碧岩. 气象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气象1998,2378(5):39-45.7.曾彦军, 王彦荣, 保平,等. 几种生态因子对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5, 14(5):24-31.8.王绍中, 邓克己. 小麦品质生态及品质区划研究:II.生态因子与小麦品质的关系J. 河南农业科学, 1995,12(11):3-6.9.金送笛, 李永函, 王永利. 几种生态因子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1991,346(4):295-302.10.毕继业, 王秀芬, 朱道林. 地膜覆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1):172-1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