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8906713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日教学案一体化.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落日教学案一体化东明实验中学 徐艳丽【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二、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三、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

2、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我感谢你们。李庆云敬上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二、作者介绍朱启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据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中介绍,“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

3、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三、文体介绍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

4、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着写。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

5、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

6、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四、解题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五、自主学习内容(一)熟读课文,完成以下各小题。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肃穆永志不忘咔叽密密簇簇 B旋梯目不暇接应酬天网灰灰 C湔雪厥功甚伟警戒天理昭彰 D吹拂流血成仁堡垒无与伦比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永志不

7、忘:永远都不会忘记。 B天网恢恢: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C天理昭彰: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D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没有空去看。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昨夜下了一场春雨,空气清新而湿润,马路还积着雨水。 这伙人了通往内河的航道,成为当地的一霸。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A边沿扼制震颤 B边缘扼制震颤 C边缘遏制震撼 D边沿遏制震撼 4,下列句中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忍受一切。 B女主人给人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8、 C它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的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恐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的跳动。 D抬担架的人面容疲倦,步履蹒跚地抬着他朝门口走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摩托罗拉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B因涉嫌逃税1000多万人民币而逮捕中国最著名的女电影明星之一刘哓庆的行动标志着中国将大张旗鼓地展开一场迫使富人和名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战役。 C北京今天对台北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中国军队警告说,如果陈水扁就台湾未来地位进行公民投票,台湾将有遭到进攻的危险。 D德国总理施罗德3号对美国所声称的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表示担忧,并指出对

9、伊采取行动要考虑后果。(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本文结构如何划分?(三)小组讨论交流。(四)明确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六、文本研习(一)体会作品的新闻性特征。1新闻作品有哪些特征?明确:2本文这些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明确:(二)体会作品的文学性特征。1线索分明。(1)全文时间是线索,小标题也是反映了时间顺序。(2)讲读课文第二段。明确:“简单庄严肃穆”是氛围,“永志不忘”是心里印象。补充:70年的奇耻大辱,自1874年

10、日军武力进攻台湾开始算。这一笔,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2生动写出了“简单、庄严、肃穆”的特征。(1)“简单”体现在何处?(2)“庄严肃穆”体现在哪些地方?主要结合课文第三部分“仪式开始”谈。明确:(三)体会作品的思想性特点。1录像片段有什么缺憾?明确: 2朱启平说过,“一笔在手,心中当有亿万人民”,他的中国记者的立场和倾向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范读第三部分第二段。学生体会。明确: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来体会作者蕴涵在笔尖的情感和思想。3教师总结:这些情感有为胜利而自豪骄傲的民族情感,有对敌人的蔑视和嘲笑,也有对历史的深思和对时局的忧患意识。朱启平并非没有思想和感情,也并非不想把这种感情显露出来,

11、新闻记者的责任让他要如实报道此次事件,但深藏心中的民族情感令他在冷静中带有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正是由于这些,本篇成了二战日军签降事件报道中的“状元之作”七、艺术手法分析(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1环境 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作用:(2)关于乐队:作用:(3)关于“九点十八分”:作用:(4)代表到来:作用:2人 物(1)神态: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作用:(2)外貌:作用:(3)动作作用: (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

12、的客观公正?八、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

13、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

14、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10,作者第一次看到郁孤台时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11,最后第二小节中的“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2,请分析第三四两段对古城新貌的描写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B第四段写“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