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讲义.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906452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社会学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社会学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社会学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社会学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社会学讲义.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社会学讲义主讲教师:罗鸿雁授课时间:2005年下学期课程学习建议一、关于该课程参阅书目v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v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v3、美国T.帕森斯著,张明德等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v4、莫林.T.哈里楠主编,付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v5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版;v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v7、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v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

2、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二、几点建议1、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旨趣与理想确定自己的学习教育社会学所花的时间与精力。2、读1-2本教育社会学的教材或专著,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的著作及论文。3、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有的甚至有较大的分歧。因此,同学们要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要学会怀疑与批判。4、 合自己的学习,提倡撰写课程论文。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教育社会学的萌生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 教育社会学萌生的社会宏观背景:前工业社会为统治阶级培养治术人才少数特权阶级的子女教育与劳动分离中国: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于

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为统治阶级服务。工业社会(经过17、18的欧洲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工业的兴起大批量的掌握一定技术和熟练机器操作的劳动力学校教育的新的使命:为社会培养劳动力、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欧洲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也叫强迫教育。教育与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研究社会,离不开教育;要解决教育问题,同样需要有社会学的视角。人们开始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社会学之父:法国的唯心主义者孔德:孔德社会学旨在实证地、科学地解释社会,对如何促进社会的秩序与进步提出建议,他认为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就是协调社

4、会、稳定社会。并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有明显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倾向。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他认为达尔文提出存在于生物界的“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试图用社会进化来反对社会改革,以此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此出发,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个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和求得个性的解放,以求得个人能更好的生存于社会。美国系统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华德首提“教育社会学”这个概念。他系统地分析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人有三种欲望:维持生命、延续生命、社会创造(审美、道德、知识)两种社会力量:身体力、精神力,前者是动力,后者是指导身体力只有在精神力的指引下才能起到有效

5、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而这种有目的的行动产生于对知识的 掌握,知识的掌握又来源教育教育是引导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具有历史唯心主义的色彩,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美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经验的继续改造,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方法。1899年学校与社会:学校是社会的机构,是“整个社会进化的重要部分”。他把学校比做一个“雏形的社会”论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学校与儿童生活的关系及教育浪费等问题。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防止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防止学校教育的孤立化与书本化。要作到正式的教育活动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相结合,而非正式的

6、社会参与是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社会化的方式。缺点是充满了改良主义的色彩。法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涂尔干。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年长的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就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与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且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教育纯粹是国家的事情,国家应对教育实施控制,整个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由广泛的社会秩序来决定,否则无法实现人的社会化。个人的发展可能受“自然”、“同辈”、“成人”几个方面的影响,但只有来自成人的影响才能称为教育,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担负着及其重要

7、的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制度的功能就是“有系统、有目标的实现人的社会化”。而人的社会化不仅根基于社会现实而且着眼于社会的理想。并且主张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人的个性化。3) 总评:这一时期主要是为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奠基作用。这种奠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教育学视野的拓宽。在教育学领域已经从赫尔巴特的“个人主义教育学”的对个体的关注与完善转移至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提出了如何培养人的社会性,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问题。(二)社会学兴趣的扩展。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营养主要来自社会学而不是教育学,另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迅速积累主要主要得益于一部分早期的社会

8、学家的兴趣,并且对教育社会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尤其是华德与涂尔干,前者在其动态社会学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并且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这使20世纪上半叶占主流地位的以改进教育实践为直接目的的“规范性教育社会学”可以溯源到华德;后者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才是教育的社会学视角,教育是一种社会事实,教育的目的与制度都受制于社会,并具有社会功能。教育可以将个人同化于社会,将社会内化于个人。他的教育与社会学被视为教育社会学、尤其是功能主义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二、 教育社会学的扩展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也是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成形时期,所谓“成形”一是指学科制度的成形,二是指研究范

9、式的成型。1) 1)学科制度的成形。三个标志:一是有关大学开设该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从这三个方面考察,教育社会学的制度成形得益于以下的事实:A、1907年苏扎罗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B、19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创立教育社会学系;C、1917年,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本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教科书,到1936年,美国共出版了25种教育社会学的教科书;D、在学术团体方面:1923年史密斯、佩恩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而真正对教育社会学的施加了实质性的影响的是由佩恩主办的机关

10、刊物教育社会学杂志,这个杂志所奉行的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方针对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 2)研究范式的成型。大凡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在创立初期,理论建设往往滞后于制度建设,教育社会学更是如此,教育社会学在制度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学科理论却毫无建树,这种鲜明的对照根源于这一时期占主导的规范性研究范式。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并不是基于理论创新的需要,而是迫于师资培训的要求。教育社会学主要是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而开设的,探讨的是如何在实践中适应社会,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教师提供有用的知识与理论。故又被称为“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到了20年代,教育社会学确立了直接服务于育实践的价值取向。

11、佩恩说,教育应“把重点放在以改变人的社会行为为目的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组织上。” 故又被称为“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到了30年代,研究范围大为扩大,不只局限于学校,而是广泛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大众传媒等各种社会组织与群体。但主要还是着眼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故又被称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也好,“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也好,“服务于教育问题的社会学”也好,其基本的取向还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解决教育的实践问题。既然应用社会学原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则教育社会学本身的理论建树无关紧要,关键是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行为规范;既然要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个规范,则研究之初就应该有一个预设的价

12、值标准;既然有一个预设的价值标准,那么,研究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如此便形成了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规范性研究范式。这一时期,从事研究的大部分是教育学者,目的在于改进教育实际,教育社会学常常被视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或者是应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人们称之为传统的教育社会学。三、 从传统的教育社会学到新兴的教育社会学。(20世纪中叶以后)从传统的教育社会学到新兴的教育社会学的转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范式的转型过程。传统的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规范性的价值研究,而20世纪以后基本上都是倡导证验性的事实研究。1) 证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1945前后,许多社会学家开始认识到教育功能与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制度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也应该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目的侧重于对教育现象或教育制度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以有助于社会学理论的建立;研究的内容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课题;研究的方法上,重视实证社会学的观念和假设。1927年,埃尔伍德在美国的教育社会学杂志创刊号上辩:“教育社会学主要不是教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