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个体差异与分层教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课个体差异与分层教学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选题:含对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国内外、市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目的、理 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创新程度等。2研究主要内容(即本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明确具体)3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措施等)。4.文献占有情况:须列出已有相关成果材料、主要参考文献等(限填2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的界定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 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 和发展水平
2、的高低。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先天 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角度来讲,每个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的学生的这种 个体差异性,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的享受 参与和成功的喜悦。体育课个体差异与分层教学是从端正教学观、学生观入手,立足于学生现实差异性,着 眼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着意对学生差异的适应、培养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一种教学策略。2. 课标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
3、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 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 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决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 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提出,贯彻教学大纲,要更新观念,加强改革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成果落到实处。3. 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在我国,从有教育的年代开始,教师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长期以
4、来,学 校只注重教师的“教”法,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现代的教育思想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 体的“学法”,许多教师目前从感情上很不愿意接受这种思想,因为重视学生的学法必然影 响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绝对地位。然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校教育就会止步不前,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发展。然而体育是教与学双向统一的过程,在现时中,学生的学是是学习者自身主动的构建自 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不同学生 身心发展要求。因此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情感体验,加强 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我国各地区和学校的条件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城乡之间
5、差异性较大,大纲中的某些具体规定,特别是教学内容可能不易完全地贯彻执行。 正是学生存在“个 体差异”的客观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学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 在首要位置。这种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体育教学的时代要求促使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落后 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逐步树立了以下一些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观 念。德国教育家福禄倍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 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 动创造环境。”体育教师要在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自由选取教学内容 的教学方式。这就
6、要求体育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领导者、操控者的位子上走下来,与 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 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学活动应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 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 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 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学生锻炼身体差异性的存在:这种差异性存在于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受遗传预先天性 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身体律动能力、身体锻炼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观上受传统 教育的影响,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给学生上课
7、是统一的教法,教授给学生时统一的练 习方法、统一的练习次数,学生没有学会根据自己身体条件的差异选择练习方法、练习次数,身体科学锻炼没有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差异 性越来越大,体育锻炼意识也无从培养,终身体育观念也就不存在。体育锻炼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本课题旨在通过体育分层次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能根据学生自己身体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实施体育课个体差异与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差异 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差异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二研究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
8、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不同的方式有区别、分层次地组织教学,探究 改进体育课教学的新途径,从而保证决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 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1关注差异,学生分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成绩等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全班区分为若干层次。本课题研究分成 A (优秀)、B (良好)、C (及格)、D (待及格)四组。(2)针对差异,学习目标分层以标准、教材要求作为基本目标,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 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经努力都能达到所在层目标。(3)分合式教学
9、结构模式。分学式教学结构是动态的,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型要求、场地器材情况确定多种变式, 科学地加以灵活运用。(4)根据差异,分层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各层学生达到该层学习目标的程度。(5)对照差异,分层提高。及时对A、B、C、D层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矫正、调节,对以达到该层目标的学生确定高 层目标。每学期其中、期末进行一次层次升降,使各层学生都有晋升或降低层面的机会,从 而使每个学生与现有的发展水平接轨,以适应各层学生间的差异需求。三研究思路1.研究假设(1)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10、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重点。(3)运用恰当地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 质量的重要手段。2. 研究目标针对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以不同的方式有区别、有层次地组织教学, 探索改进体育课教学的新途径,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3.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并对收集到的实 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4. 课题实施步骤设计(一)预先研究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1)实验准备:选取实验班学生,掌握其基本自然情况,为实验提供依据;对实验班 学生进行素质测试,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定五类项目中的各一项,并
11、对其统 计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完成前测。(2)实验初期: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成绩等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全班区分为若干层次。本课题研究分成 A (优秀)、B (良好)、C (及格)、D (待及 格)四组(二)实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验证假设,方案调整。根据学生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不同的方式有区别、分层次地组织教学,探究改进体育课教学的新途径,充分地表现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1)确定与A B C D层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学习目标。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材要求作为基本目标,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采 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12、使每一个学生经努力都能达到所在层目标。(2)分合式教学结构模式。分学式教学结构是动态的,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型要求、场地器材情况确定多种变式, 科学地加以灵活运用。(3)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各层学生达到该层学习目标的程度。(4)及时对A B C D层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矫正、调节,对以达到该层目标的学生确 定高层目标。每学期其中、期末进行一次层次升降,使各层学生都有晋升或降低层面的机会, 从而使每个学生与现有的发展水平接轨,以适应各层学生间的差异需求。(三)实验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需要出发,体现学生的
13、主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为同地区小学体育课教学研究提供一般借鉴。(1)收集统计、分析整理研究资料。(2)完成课题论文或结题报告。四文献占有情况我校已开展校级课题小学体育课程分层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是进行本课题 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主要参考文献:(1)郭英,魏亚栋;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2) 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 期(3) 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3期(4)何明;多层次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05期(5)李建年,陈晓筑;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及策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6) 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一差异教学的原理与实践社;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