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905543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二、简答(每题0分,共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2、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三、材料分析(每题4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

3、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

4、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

5、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分收获与用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

6、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

7、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

8、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 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