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符号的来历.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899125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符号的来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符号的来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符号的来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符号的来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符号的来历.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符号的来历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

2、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

3、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和中括号“”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任意号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

4、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

5、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任意号来源于英语中的any一词,因为小写和大写均容易造成混淆,故将其单词首字母大写后倒置,如图所示。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