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89895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doc(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一、前言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主要是指随着城市对用地需求的增长,如何在城市现状建设用地的基础上选择城市用地以及在宏观上如何进行城市用地布局。对于一个新城而言,也包括如何选择城址的问题。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命运,合理的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是维持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它直接服务于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才是合理的?如何才能使其达到合理化?这就涉及到有关城市用地布局的思想及理论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

2、方面进行论述。虽然任何城市用地的布局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进行相应的布局。但科学的用地布局思想和理论却对城市的合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集中与分散是有关城市用地布局理论中争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城市用地演变过程中永恒交替的规律,即:集中之后走向分散,分散之后又走向集中。经过无数城市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在生态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城市用地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机的集中或有机的分散才是科学的选择。传统上对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研究多是采取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从城市用地的可否建设性及可建设的适宜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虽然对城市方案的实施及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3、,但却忽略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割裂了城市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而要维护城市的可持续性,其关键是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并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限制和防止对城市用地需求的过度增长,以使城市用地的扩张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在平衡状态。因此,如何在区域的范围内,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对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学在此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科学理论依据,可以作为进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工具。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参与的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从理论及方法等方面探讨

4、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及“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等原理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中的应用。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其对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更具有指导意义,最终创造一个宜人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城市用地布局的思想及理论综述 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发展的背后总是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作为支撑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实质是这些思想的不断演进和完善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199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进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研究之前首先来回顾有关城市用地布局的思想及理论是必要的。只有在正确的城市用地布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运用正确的原理及方法在

5、实践中尽量接近这种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一)国外相关理论图1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平面图1早期对城市用地理想模式的探索早在古希腊时代,国外就已形成有关城市用地选择及布局的思想。古希腊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规划布局等都作了相关的论述并提出了城市布局的理想方案(图1)。他认为城址的选择应具备以下4个条件:(1)要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和酷热;(2)必须占用高爽地段,远离疫病孳生地;(3)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4)要有便捷的通路或河道同外界联系。到文艺复兴时期,L. B. 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

6、erti)等人在维特鲁威的基础上,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阿尔伯蒂1452年著有论建筑一书,该书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等着眼,对合理选择城址以及城市和街道等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16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Tmore)又提出了乌托邦(Utopie)的设想,当时在英国由于资本主义的诞生,城市迅速膨胀,由于对周围农村的吞噬而出现了居住拥挤、卫生条件恶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摩尔所描述的乌托邦里,设有54个城市,为与周围的乡村相互融合并方便相互之间的交往,每个城市的规模都不大,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的理想城市用地布局模式。2工业革命之后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反思18世纪的工业

7、革命使城市的规模及数量获得空前的增长,城市也相应地暴露出更多的诸如城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的城市用地模式,城市的用地究竟向何处发展,国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诸多思想及理论上的建议。(1)线(带)状城市图2 马塔的“线状城市”伴随着工业革命,铁路等交通方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使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方便。183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Arturo Soniq Ymata)在探讨了新的运输形式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之后,认为城市应沿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运输轴线定向发展成为线状,并于1882年第一个提出线状城市的概念(见图2)。“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

8、市。它的两端可以位于卡迪斯和彼德堡,北京和布鲁塞尔。” A.Soria: Cosas de Madrid。El Progreso,10.4.1882.后来,他又以10条纲要的形式,提出线状城市的基本原则。 La Ciudad Lineal.Memoria presentada al XIII Congreso Internacional de la Habitacin y de Urbanismo par la Compania Madrilena de Urbanizacin, Mddrid, 1931,s.27.在这些基本原则中,他强调了交通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性和城市用地以线状形态发展的

9、合理性。 1930年,前苏联的城市建设理论家米柳京(. )又提出了带状结构的城市。每一条带子由若干功能不同的平行地带组成,并主张生产地带与居住地带之间应当布置宽度大于500米的防护绿带。“这样一来,米柳京提出了一个比索里亚的线状城市还更为成熟的带状城市方案。” 俄奥斯特罗夫斯基(W.Ostrowski),冯文炯等译,现代城市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7月。线(带)状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公路、铁路或者河道等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骨架,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城市用地的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地纵向延伸出去。线(带)状城市由于城市的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所以城市

10、与自然环境结合密切,也较易防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城市用地的过分集中。因此,线(带)状布局在当时被广泛采用。如1965年巴黎地区规划确定首都沿着玛尔纳和塞纳河谷两条轴线发展,从玛尔纳河、塞纳河起将形成向北和向南的两条城市化地带,新城就建设在这两条地带内。但带形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延伸太长,也会给交通带来许多不便。这样一来,由于城市自身自然因素的限制而往往影响其横向用地上的连续性。(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图4 霍华德的城市组群图3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图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他设想每5000人构成一个居住单元进行分散布局,各单元

11、之间布满绿地,使空间足够开敞,从而使居民可以充分与自然接触(图3)。整个城市的人口控制在三万人左右,周围是宽阔的农田。为了控制城市的规模,他主张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停止城市用地的扩张,城市用地的发展可以通过在相邻地区建立相似的集镇得以实现。这样,许多居民点就形成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许多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而构成的一个城市组群,在这些城市之间设置永久性绿带,并有铁路等便捷的公共交通进行联系(图4)。霍华德在他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城市用地分散布局的思想,这对以后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等城市规划理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3)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了解决由于城市的过度集中所带来的诸多城市

12、问题,芬兰建筑师伊里尔 沙里宁(Eliel Saarinen)在1918年提出了有机疏散(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理论,并在1942年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未来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理论认为,城市象生命体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不应任其蔓延,而应合理地进行分散。按照有机疏散的理论沙里宁制定了大赫图5 沙里宁制定的大赫尔辛基方案尔辛基的规划方案(图5),在其附近建立了一些半独立的城镇,在控制城市扩张的同时又满足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4)勒柯布西埃的光明城图6 勒柯布西埃的规划方案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相反,勒柯布西埃(LoCorbusier)在他的著作中将工业化的思

13、想引入到城市规划,认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应由高密度、自给自足的“居住单位”与环绕在其周围的开敞绿地组成,为使居民享受更多的绿地和阳光,城市用地应进行集中布局(图6)。1930年在他所展示的光明城的规划方案中含有带状结构的成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位于平行的地带上。“柯布西埃以这个有机的、规则的发展方式为例子来反对传统的同心圆式的城市。” 俄奥斯特罗夫斯基(W.Ostrowski),冯文炯等译,现代城市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7月。 (5)芝加哥学派的三种学说从二十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先后提出了同心圆学说(EWBargess,1923)、扇形学说(Hhegt,1934)和多核心学

14、说(Harris and ullman,1945)等,虽然这些学说是他们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之后对城市内部结构形态模式的概况,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及其演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但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动态特征,即城市用地在现状基础上向周围各方向的均匀与不均匀扩展。(6)赖特的广亩城市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d Lloyd Wright)在1932年的著作正在消灭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以及后来宽阔的田地(Broadacres)中阐述了“广亩城市” (Rroadacre city)的思想。他认为,随着交通的发展以及

15、用电的普及,城市可以分散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因此,他建议城市应发展成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半农田式的社团广亩城市,而大城市应当让其逐渐消亡。(7)雷蒙恩温的卫星城镇图7 大伦敦规划示意图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在1922年出版的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ns)中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他指出,卫星城市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卫星城镇的提出是为了限制大城市用地上的无序蔓延而对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疏散。这一点在1927年恩温参与的大伦敦区规划(图7)(绿带的限制和卫星城镇的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充分反映出来。(8)美国的新城市主义通过对战后大规模郊区化进程的反思,美国的城市设计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被称为新城市主义(the new urbanism) Katz P.(ed.)(1994) The New Urbanism: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 McGraw-Hill,New York.,它承袭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部分理念,并在城市设计上与田园城市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于区域发展,新城市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