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897630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一堂数学课看“课堂心育” 把心理辅导原理运用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称谓数学“课堂心育”教学。笔者试图在实践领域中以以一堂初一几何课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剖析,作为数学课堂“心育”教学尝试的实例,并从理论层面上对“课堂心育”的可行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课例过程和操作例释 案例情景: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平行” 情景一: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是初一(15)班的数学课。第二节一下课,同学们拿好学具就来到多媒体教室。一走进教室,大家就感到新奇:桌椅一改往日“插秧式”摆放,“马蹄形”的座位组成十组。大家很快按照原来小组的顺序就座,看起来很自然。面对面坐着,唧唧喳喳的议论着,今天数学课怎么象要搞联

2、欢活动似的? “叮铃铃” 随着上课铃的响起,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健步走进教室,似乎今天精神特别饱满。我微笑着环视了每一小组同学,从他们明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惊异、期待的心情,连数学从不感兴趣的赵伟同学,也挺着腰板看着我。 我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 数学课历来被认为是正板正眼的,数学教师在学生眼里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态,而学生一开始也就总是严阵以待的样子,等着老师来上课。本堂课一开始就基本改变了这一状态。首先改变了物理环境,桌椅从“插秧式”到“马蹄形”,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奠定了基础,便于课堂相互接纳,相互倾听。其次,教师的“健步”、“微笑”、“环视”

3、,使学生眼神“明亮”,心情“惊异、期待”,并“挺着腰板”。“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教师用非语言的技巧,走出自己的角色,体现了教师的真诚,使自己的形象很快被学生所认同。教学就是沟通与交流,本堂课的沟通就此开始。 情景二: 上课从复习中开始。 我让学生复习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请在草练本上画:两条相交直线AB与CD,使ABCD于O,并标出交点字母。”接着提问:“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两条直线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在同一平面内有没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有,这两条直线叫做什么?”这些问题完全在学生小学学习的原认知结构上进行,同学们象是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一样,异口同声地回答了

4、一个个问题。 “我们这节课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我边说边在屏幕上放映出本节课题平行线 上课从复习中开始,这符合教育认知心理原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联结。这是我们一般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如何联结呢?是简单的提问吗,不是。这里,教师采用了学生动手的方法,并以同感的心态,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矛盾,因此要求“标出交点字母”。再加上两句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 “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的经历来感悟,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情景三: 新课引出是那么的自然。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平行线概念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画一画:已知一条水平直线AB

5、.画一条直线CD,使CD不和AB重合,但仍保持水平位置。”大家凭着直觉七手八脚的动了笔,显然太草率了。 “大家刚才画得准确吗?”我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规范的方法画平行线。”我打开了课件,“请大家同步画图。我们通常用一块三角板为工具画图,具体步骤如下:” 一“落”:画直线TR垂直水平直线AB,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落在已知水平直线AB上; 二“靠”:用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靠紧所画直线TR; 三“推”:把靠紧的三角板沿垂线TR推动,使三角板离开AB; 四“画”:沿三角板的这条边画直线CD; 直线CD就是所要画的水平线。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

6、看来已经是引出概念的时侯了。“请各小组讨论,选出一位代表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室里第一次成了“茶馆”。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地进行启发引导。似乎问题已进入到“最近发展区”,两分钟后,各小组纷纷举起了手。我还是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 “徐敏,请你代表你们小组回答。” “因为AB与CD都是保持水平的直线,相当于把直线AB保持水平位置不变,移动至CD的结果,不可能有交点,所以它们不相交。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这次发言出奇的流利。“嗯,你归纳得很好!”我充分的肯定了他。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理解和尊重是数学课堂

7、“心育”教学中教师的最基本态度特质。“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黑板上课无法来完成的的课件进行教学,实现了自己的预想。 这里,教师还到位的采取倾听技巧。营造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结果畅所欲言。“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进行启发引导。”讨论前,教师采用了开放性提问,“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后,“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并且是一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为代表。教师采用了封闭的鼓励性技巧:“嗯,你归纳得很好!”这个

8、“嗯”是赞许,是肯定。学生感到亲切,甜美。 情景四: 看来接下去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火候到了。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同学们,我们要科学精神,老师觉得这句话不够严密,现在运用你学的语文知识,咬文嚼字,研究一下这句话,是不是阐述得不完整,需不需要增加什么?是不是表达的太罗嗦,有的文字可以省去?现在请大家讨论。” 这次讨论够热烈了。他们感到惊疑,书本也有错误?老师您是否搞错了!我不动声色地巡视着各小组,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发问: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的两条

9、直线是否也是平行线呢?哪几个字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对“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加以思考,想过了吗?答案有了吗?并用实例说明。 “老师,我觉得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不需要。”忽然,一向举手发言的小胖子凌树华叫了起来。 “为什么?” “比如,地球上的两条纬线不会相交,但它们平行。” “那么,两条纬线是直线吗?” “这个对了,怎么我不考虑这一条件呢!” “地球是圆的,不是平面,这里的纬线应该是曲线也要考虑到。凌树华同学的钻研精神很好。”我进行了补充和肯定。 这时,大家感到,认识一个概念,要全面考虑各个条件。 讨论结果:老师您也会“说谎”。我用狡诘又得意的眼神看了全班学生。是啊,同学们逐字逐句研究、反

10、思,概念的本质属性已初步理解了,这比要求学生背十遍二十遍效果明显多了。学生似乎也知道了我的用意。 这是本堂课的高潮所在。整个情景中深入了学生心理内部,以同感的态度,积极倾听学生展开的。而具体又正确运用神入、探究的技巧,制造学生心理内部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探究。从而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资源,符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这句内心的独白,首先,反映了教师站在学生认知的心理角度,就是一种深切的同感,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在

11、倾听中,不仅倾听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也在倾听自己的心理,这也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应有素质。这样,就为帮助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教师的”误导“而产生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是牵强附会,而是自然的在”最近发展区“”神入“,引起学生的自我挑战,投入到自我的探究中去。一场探究由此而来:把问题集中在”同一平面内“五个字上,让学生误入到”不是平面内的地球两条纬线“的陷阱中。再由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地球表面是平面吗? 到此学生恍然大悟。在教师“狡诘又得意的眼神”中,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用意,理解了平行线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个助人自助的生动例子。情景五: 让学生经历实际应用,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是

12、我下一步的策略。我在屏幕上放映出下面题目: 两架飞机在空中作直线航行,一架飞机在9000米上空由东向西飞行,可以把航线想象成一条东西方面的直线;另一架飞机在10000米上空由南向北飞行,可以把航线想象成一条南北方面的直线。这两条直线相交吗?这两条直线平行吗?我通过动画、声音,并用教具辅助,形象直观地进行了展示: 学生明白了:在空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一定是平行线。之后,我抓住时机出示了平行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是两条直线;第三是不相交。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这时,同学们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同学们,请大家在来看一看”我没有放弃直

13、观图形在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的建立的作用,“课本上有两幅图正是反映了平行线的形象。” 两条直线的铁轨;教室同一面墙分别和天花板及地面的两条相交线; “ 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例。”我又把发言权让给学生。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操场上的双杠。” “100米直线跑道。” “电线杆上的电线。” “两根直立的电线杆。”学生的一双双小手林立在教室的每个位置上。 “同学们,大家的发言很踊跃,但是有一个问题,注意到了吗?” 我把话题一转。“ 因为直线是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两条线段或两条射线不相交并不一定平行,只有当它们无限延和后而不相交,才

14、平行。如图1,它们现在虽然都不相交,但延长后均相 交,所以AB和CD、OA和OA均不平行。 至此,我已经清楚,该把平行线的表示法告诉大家了: 如图2,直线AB和CD平行,记作“ABCD”, 读作“AB平行于CD”。不要把平行符号错写在“=”。 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练习,把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反馈给我。I 课本P32练习1、2. II 判断下列图中的图形是否是平行线?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进行板书。 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主要学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同学们唰刷地举起了手,我请三个小组同学代表进行回答,并帮助归纳: 平行线的定义(强调三个特征);

15、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要点。 (四步:一落二靠三推四画) 课后要求再去思考,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除了定义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这时我看得出大家眼睛更加闪着光亮,似乎还沉浸在刚才“平行线”的经历的兴奋之中。 数学课毕竟不是心理辅导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目标。本情景的展开,是遵循学生“反应强化”的认知规律,建立一个正强化的操作条件系统。这个系统还是围绕平行线概念的内涵进行,让学生在经历中去体验。飞机的飞行、火车路的铁轨、教室的墙面的交线、两根直立的电线杆等问题,来源与生活,来源与实践,再一次体现了新数学课程的思想。而图一,图二的知识强化题,更使平行线概念提升到更高的认识层面。后面的小结,让学生完成,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学生集中起散乱的思维和情感,促进平行线作法和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认识。而最后的让学生带者问题下课,又使学生,建立求知的新起点。心理辅导的小结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