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89405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加答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斑斓(ln) 炫目(xun) 摇曳(yn) 矢志不移(sh)B瓦砾(l) 尴尬(gn) 惊骇 (hi) 歼灭(jin)C深湛(zhn) 悠闲(yu) 矜持(jn) 劫后余生(ji)D阡陌(qin) 举箸(zh) 寒噤(jn) 仄歪(z)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B市民井然有序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C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

2、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D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黄河后,大家叹为观止。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的写作水平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B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C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阶段严防安全不出问题。D有没有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是衡量一个优秀球队的标准之一。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

3、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6、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春雨如丝。ABCD7、默写填空。(1)相顾无相识,_。(王绩野望)(2)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3)蝉则千转不穷,_。(吴均与朱元思书)(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5)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_,_”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前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早春西湖的花草,游人游春赏

4、景被花迷醉的诗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往之女家(_)(2)与民由之(_)(3)人恒过(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体现了孟子雄辩的风格,大量采用排比句,气势磅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乙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均能体现甲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都称得上

6、是大丈夫。C甲文第二段孟子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乙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境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或国家)灭亡。D甲文提到的得志与否的表现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类似的;乙文的观点与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三、现代文阅读。(30分)1、看社戏(节选)王英琦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

7、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

8、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9、”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

10、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这孩子多大了?”“六个月了。”“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11、,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有删改)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

12、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2、母 亲 鞋梁晓娜临近母亲节,不知道从哪传出儿女送鞋给母亲,母亲便可平安的说法。聪明的商家自是不肯错过狠狠赚一笔的商机,各种优惠条幅铺天盖地:“母亲节,全场买两双即送一双母亲鞋”“母亲节当天,买母亲鞋五折”“买母亲鞋满88即送康乃馨一支”等等。我接孩子放学的路上,碰到朋友一手拿康乃馨,一手提着新鞋,和母亲有说有笑,朋友一脸灿烂。我真想也能给自己的母亲买一双鞋,可再也没机会了!心里对母亲的愧疚油然而生。母亲去世的时候,穿的

13、是那种极其便宜的凉鞋。我们找遍了她的箱箱柜柜,连双像样的皮鞋都没有。我们兄妹四个,虽说不是百万富翁,可家家小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谁家也不缺吃不缺穿,但谁也没有想起为故乡的母亲做些什么,母亲从未开口要求过什么。她总是说:“家里有钱花,我们有衣服有鞋,身体也好,什么都不缺!”我们每年为爱人、为孩子、为自己添置着不同款式的皮鞋,唯独忘了母亲。一直到那个暴雨骤起的夏夜,母亲猝不及防地走了。母亲没来得及说一句话,她做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用仅能动的那条腿强撑着下地,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她的意思,她是要回家,不愿做开颅手术。也许她在那一刻,想的最多的是,为我们省下那笔高昂的手术费。我和二姐怕她光着的双脚撑在地

14、上,再冻着了,便握着她的光脚往床上挪。可当我触摸到那双痩瘪的光脚时才发现,母亲的脚是那样的冰,是那样的凉。母亲生病住院后,我们为了方便照顾,竟一直让她光着双脚,没为她穿过一双暖和的鞋,全然不知她的冷暖。母亲就这样走了,光着双脚,带着我们不知不顾的寒冷,走了。安葬了母亲之后,我们兄妹几个又像多年前一样,在高速路口挥挥手,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奔去。一年后,我们又从天涯海角飞回故乡为母亲过周年祭日。母亲的坟头已长满了青草,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母亲的坟。打电话给父亲,告诉他我们到了村外。父亲知道我们一定会先去坟地看母亲,就打着雨伞,拿着两双旧胶鞋来了。父亲说:“家里下一星期雨了,快把你们的高跟鞋脱了吧

15、,路太难走!这是你妈的胶鞋,下葬的时候忘了烧。你们凑合着穿一天!”我和二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鞋,鞋上布满了补丁,里面仿佛还有母亲的余温。我终于没能忍住,失声痛哭。姐姐说:“除了哭,咱们还能给母亲做什么?”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更加大声地哭泣。那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灿灿的黄昏,母亲就坐在门前的枣树底下纳鞋底。母亲每扎几下,就抬头看看红彤彤的天,暖暖的阳光斜照在母亲干皱的脸上。小时候的我们,不知道踩碎了母亲多少个斜阳。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黄昏里,将自己一生的年华,都纳进了儿女们脚上的千层鞋底。母亲一生为我们做过太多的鞋,可是长大后,我们谁也不愿穿母亲做的布鞋,觉得穿着一双黑布鞋走在楼宇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