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89209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课阿长《山海经》教师导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 题:6、阿长与山海经主备教师:敖娜丹 授课教师: 敖娜丹 授课时间: 月 日 审签人:导 学目 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情感。教 法:带领学生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以点拨为主,适当概括总结。学法导航:注重小组交流,采用复述法、课前积累法、小组交流法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课堂组织【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惶( )急 憎恶( ) 粗拙

2、( ) 烦琐( ) 惧惮( ) ji( )问 震sng( ) j( )贯 p( )雳 孤shung( )2、解释下列词语。惧惮: 烦琐:诘问: 惶急:深不可测:莫名其妙:3、 了解背景。1、“阿长”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鲁迅儿时最渴慕的一部书。文章重点写了阿长为鲁迅买到向往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普通、不幸、粗憨、然而善良、渴望幸福、体察孩子心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2、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3、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

3、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4、鲁迅,原名( ),( )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 )、(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 )集。【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

4、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为什么详写? 阿长;写了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后三件事详写;这三件事能突出中心,因为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神秘莫测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童年作者的心,导致作者怀念之情油然而生。2、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5、?淳朴、善良、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3、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从不大佩服厌恶憎恶有新的敬意怀念4、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四、 合作探究1.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1文中抑笔较多,既然又“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当然不能用“妈妈”称呼2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这样写显得亲切些。2、为什么作者说“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山海经很难找,别人不能做,不愿做,而没有文化的阿长却能买到。3、.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对阿长崇敬和怀念;作用是点明中心。4、题目中“

6、与”表示两者有并列关系,作者用意何在?用意是表明阿长与山海经都有相似之处:都有神秘莫测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作者的童心。5、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用了先抑后扬;抑的是阿长名字的由来、说话切切查查、睡相不好,扬的是“逼我”吃福橘、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6、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作者从童年的眼光看的,不满她的切切查查、睡相不好,但从成年的眼光来看,作者还是持怀念态度的。五、拓展延伸重点研读 买山海经部分, 学生朗读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

7、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8、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表达作者对童年、阿长的怀念。(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文中最后一段(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文中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1称鲁

9、迅“哥儿”,说明阿长有爱心 2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说明她无文化 3买来山海经说明她乐于助人。 六、达标检测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

10、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全体都震悚起来:_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 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_ 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 5、“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 人。6、概括“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_ 课外语段阅读。七个铜板莫里兹 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来是神明注定的。有时候,穷人想哭也常常用笑来代替的。 那时候我父亲在一家机器厂打零工,我母亲时常给人家做点儿针线活。母亲是一个生性快活的人,最喜

11、欢笑,我也就成了一个爱笑的孩子。 这一天,母亲想凑足七个铜板买半磅肥皂,可是她身边连一个小钱也没有了。怎么办,找找吧,也许在什么抽屉角落里还能找到。 果然,母亲的希望很快实现了一小半,她高高兴兴地在缝衣机的抽屉里找到了三个铜板。 因为她时常给人家做点针线活,赚来的钱总是放在那里面。 可是这还不够,还得再找。 母亲把抽屉里的顶针、剪子,扣子、碎布条翻了个遍,然后又蹲在地板上把抽屉翻了个身,笑着说:“小铜板都躲起来啦!这些淘气的小坏蛋。” 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 母亲开始用小心翼翼的姿态寻找着,都不许我碰一下抽屉,彷佛躲着的铜板是活的。不小心就会惹它生气,滴溜溜地逃跑。 “噢,妈妈我记起来了

12、,好像玻璃橱抽屉里还有一个铜板。” “坏小子,你为什么不早说!”母亲假装生气地骂着我,骂完便咯咯地笑。她很快拿到了那个铜板,正是我一直想偷偷买糖吃的那个铜板。 接下去,母亲又在父亲衣服口袋里找到了一个铜板。然后,她拍着脑袋想了想,又从她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找到了一个铜板。她高兴地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因为过度兴奋,两颊泛起了两朵红晕。 然而,我们还只有六个铜板,还买不成肥皂。开店的不肯放账,邻居们都是穷人,能向谁去借呢? 我们正从心坎上笑我们自己的不幸,偏偏进来了一个年老的叫化子。这一下,我母亲笑得几乎昏过去了。 “算了吧,”她对叫化子说道,“我在这儿糟踏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我们还找不到七个铜板,少

13、了它就买不到半磅肥皂。” “一个铜板?”脸色温和的老叫化子问道。 “是的。” “我可以给你一个。” 母亲不想接受叫化子的施舍,但叫化子却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上,高高兴兴地走了。 母亲呆了一会儿,猛地发出一阵狂笑。 她笑得透不过气来,弯着腰把脸埋在手掌里。我去扶她,突然感到手上沾着热乎乎的东西。 我一看,那原来是从母亲嘴里笑出来的血啊!7、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_ 8、前6个铜板是母亲分别人哪里找到的?_ 9、第七个铜板是_ “布施”的,这说明_ 10、试根据母亲找到6个铜板的地点,揣摩一下一家三口的心理,选项填空:“母亲”平时总是怕_ ,“我”平时一直在想_ ,父亲平时总希望_ 。A、要是有一个铜板多好啊! B、要是再多挣一个铜板就好了。C、要是一个铜板都没有了怎么办?11、文中多处写母亲的笑,这些笑的背后隐含了母亲不同的心情,请将下面两组内容配对。A、“咯咯地笑”B、“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C、“笑得几乎昏过去”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