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892031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施“五大引领”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其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改 革的成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校努力践行“以人为 本,和谐发展,规范高效,质量立教 的管理思想,积极实施“五大 引领”工程,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快速持续提升,成效显著。一、目标引领,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目标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灯塔”。学校制定实施了教师专业 化发展千分行动计划,将教师素质分为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技 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素质三部分,以教师年度成长计划书为 载体,通过先个人据实填写,后学校“专家委员会”诊断的形式,引 导教师梳理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年度发展目标

2、,制定达成措施(培 训学习,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创新,希望得到的支持等)。学校积极 为教师发展“搭台子、铺路子”,成长过程实行动态考评,结果纳入个 人年度考核,着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二、情感引领,提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中,把专业情意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教师 的专业情意又以高尚的师德为核心。学校深入开展了“爱与责任”、“用 心去做”、“真情塑造未来”、“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等主题师德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敬业意识。通过“我与学校、同事 共发展”金点子征集、“寻找微幸福”征文比赛、“诚和乐”主题文化 构建、“我的成功之路”演讲、“教师心理健康调适”主题片观看等活

3、 动,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从教幸福感和乐 业意识。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采用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 方式,加大做卓越的教师、教师工作禁忌行为三十条的学习落 实力度,开展了师德自查互评、签订师德行风责任状等活动,落 实师德岗位责任,力求做到“条条清晰、块块明确、面面完善”,树立 良好的教师形象。三、管理引领,打造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平台1、转变管理理念,落实“一线工作法”。 坚持“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四线切入, 深入实施干部“岗位责任制”、“分工协作制”、“年级分管制”、“学科 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纵横交错、上下互动

4、、齐头并进的立 体管理网络。细化党员干部“三到、三联”制度(“三到”:到课堂中 研究教与学,争做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到教师和家长中倾听呼声, 争做和谐发展的促进派;到学生中了解成长需求,争做学生的良师 益友。“三联”:每人联系一个学科;联系 1 到 2 个薄弱班级;联系 3 到 5 名学生及其家长),“观念在一线更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 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2、从常规入手,加强过程的“精细+规范”管理。从规范教师教 学行为入手,严把教学“五大环节关”(备课、课堂教学实效、作业布 置与批改、单元检测、优生优辅和后进生转化),实施“题解决式”、 “工作清单式”工作方法,

5、发现问题,迅速反馈,督查整改。3、实行“质量会诊制”,落实整改措施。树立“全校一盘棋、三 年一贯制”的质量目标长效意识,大力营造“凝神聚力抓教学,一心 一意提质量”、“提高教学成绩戒线”,坚持“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 教学诊断分析,着眼于成功经验的梳理,着眼于后续教学环节的改进), 从五个层面做好质量分析:一是校长室牵头,分管校长和级部主任参 加的学校层面分析;二是级部主任牵头,全年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各班 级各学科分析;三是班主任牵头,班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具体到每个学 生的分析;四是备课组长牵头,同学科教师参加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 五是班主任牵头,班内全体同学参加的学情分析。从知识到能力,从 课内

6、到课外,从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的 分析,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点”,制定 整改计划与措施,做好跟踪落实。四、教研引领;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1、研学。 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抓好政治及教学理论、师德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法律法规、 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学习。通过“我最喜欢的课堂”调查反馈的信息, 重点学习了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培训手册、教师教学常 规、学科课堂规范和优秀教学法学习手册、且学且行且思他山 之石中的相关知识,确保课堂教学的30 个经典细节进头脑、进 课堂。2、笃行。一是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促进教师专业

7、成长的第一着力 点,分五个阶段(备课组内“四个研究”活动,备课组内“每人-堂好 课”,教研组内校级研究课,举行校级公开课,活动总结),开展了“高 效课堂展示月”活动,以高效课堂:立足于“全人教育”的四条标 准“三度”(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刻度、目标达成度)作为课堂教学 评价的重要标准,探索实施“332、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践行学 习到的新理念民。以“问题细化、研讨深化、策略优化”的集备活动 为平台,认真组织学科组“三个一”活动:每周一节研究课:每周一 心得交流;每周一问题会诊。开展特色教学法评选活动,在学习培训 材料、“走出去”开阔视野、总结个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引 导教师从研究背影

8、(问题提出)教学法简介(定义、主要特点) 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及操作策略(方法)申报理由等方面认真 思考,总结提炼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高效率和可推广的个性化教 学法,争做特色教师。二是实施好“四项工程”:(1)促进老中青年教师 知识经验共享的“教师成长青蓝工程”,实现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 同发展共成长;(2)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名师培养工程”,加快名优教 师培养;(3)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班主任全员培训工程”,全面提升班 主任的综合素质;(4)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协作体打造工程”:级部、 班级为主体的教学绩效“目标实现协作体”,以学科组长、教师为主体 的教学绩效“质量提高协作体”。三是深入开展“

9、校本小专题”研究。 建立起“教师(学生)、班组(学科组、班级组)、学校(级部、处室)” 三级校本小课题常态研究机制,从研究身边的“小、真、实、急”的 困惑或问题人手,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编制方案行 动研究问题解决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引导教师开展真 教研,解决实问题。3、慎思。在“五种课”研讨和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针对教师教 学水平存在的差距,组织开展了,“与名师对话”、“走近名校”活动, 以参加省远程研修、用好网校资源、观看名师课堂实录等为载体,通 过思想交汇、案例分析、比较反思、撰写心得等方式,落实“对照先 进找差距,对照差距找原因,对照原因定措施,抓好细节促提升”的 思想,解决好“优势

10、学科持续稳定提升不够、薄弱环节突破措施不明 自我发展动力能力不足”等问题。五、机制引领,永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力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困难主要表现在:骨干教师缺失,校本教研 缺乏高水平的“领头羊”;教学资源封闭化、单一化现象严重。为此, 我们建立了校内触动、片内互动、城乡联动的“三动”研训机制。1、校内触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在教师层面,实施“且学 且行且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研训一体化策略,通过“且学 且行、且思;再学、再行、再思”,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快速螺旋式 提升。在管理层面,实施“巧布置,、勤检查,快反馈,细指导,速整 改”的常规管理精细化策略,努力“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

11、把过 程抓实,将落实进行到底”。学生层面,落实“面向全体、转差补弱、 保优增优、整体推进”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策略,全力突出“质量第一 过程高效”。2、内互动,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所谓区片教研就是根据学校 区域位置、学校实际、教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情况成立教研组织,以 学科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各校的学科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努 力实现教研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均衡 发展的目标。我们成立了区片教研组织机构,制定了教研制度,建立 了“三条交流热线”:校长热线、学科分管干部热线、教研组长热线; 建立了“一项机制”:学科分管干部、教研组长、学科教师三位一体互 动交流机制,在校本教

12、研、课程实施与开发、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深 入地、敞开式、定期与不、定期地学习交流;建立了“十个大教研组”, 选定一个大组长,统一协调本学科的听课、研讨、集备、交流等;实 现了“三个统一”:每学期期末检测工作由区片教研委员会统一安排, 统一检测,统一阅卷,成绩交流使用。3、城乡联动,力求突破学校发展难题。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 培训、教研活动,从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四个层面人手,围绕办 学水平、德育研究、队伍建设、教法学法研究等专题进行学习研讨, 找准学校发展“突破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程。 只有立足校情,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灵活采用 多种途径,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