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88902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议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改中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日益淡化。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上要么是多媒体唱主角,要么是学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变成了旁观者。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极尽迎合学生之能事,绞尽脑汁让主角出风头,展示所谓的“才华”,结果把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因此呼唤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当今语文课堂的现状、何为语文课堂的本色、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的弊端、怎样实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本色”五个方面来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本色 师生 本位一、当今语文

2、课堂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语文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刻板的教学模式,优先使用提高课堂效益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好多语文教师不从教学目标出发,每课必用多媒体,表面上是热热闹闹,但结果是除了视觉疲劳外,学生一无所获,听说读写能力无从落实。更有甚者,有些优质课评比,竟然把是否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作为一票否决权来上纲上线,这就不能不让

3、人深表忧虑了,因此,呼唤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迫在眉睫。二、何为语文课堂的本色?何谓“本色”?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为本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什么是语文课堂的本色?那就是没有繁杂的手段,没有多样的形式,没有花哨的内容,有的只是最朴素、最真实、最常态、最原汁原味的语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需要自作矫情,也不需要故弄玄虚,不需要热热闹闹走过场。如果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教出语文味,是本色语文教学的自然之道。三、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的弊端佛冈县城北中学胡文财在浅谈多媒体

4、教学的利与弊中指出,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一味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老师就会失去应有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用投影屏幕替代老师板书,实验教学也不能以多媒体教学代替,更要选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软件。也有同仁认为,多媒体教学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成了借助高科技的变相的“满堂灌”;多媒体教学有时会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忽视对教材重难点的钻研;多媒体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形象感受,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缺少抽象思维的训练。结果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最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己动手

5、制作一些花费精力少的、容量小、内容简单、短小精悍的、符合自己学生兴趣的课件。这样在应用时不但能够灵活自如,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且也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传统语文教学无可企及的教学效果。四、怎样实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回归?第一,还语文之本色,手段要简单。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扛着多媒体上课,也不可能每天都让电脑来代替我们去跟学生交流,更多的时候,我们就是靠一方讲台,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个手势,一个微笑去上好我们的每一节课。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学会仅凭自己的语言,仅靠黑板上的白字来吸引学生;都要学会不靠花哨新鲜的刺激而仅凭自己的素养,仅靠内容的实用

6、来吸引学生。第二,还语文之本色,形式要淡然。我们多有这种体会,一节课如果过分追求热闹的教学形式,结果是学生一点收获都没有,脑中空空。所以,我们教师要淡化教学形式,倡导让学生“一课一得”,我们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就是讲和练;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精讲、多练。精讲,要求要讲精髓,讲主干,讲重难点;多练,即要多读,多写。第三,还语文之本色,内容要扎实。这体现在语言训练必须要落到实处,难认的字要多念几遍,难写的字要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要解释,该辨析的词要辨析,该品味的句子要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要归纳,就连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小到标点符号知识都不能一溜而过。一句话,就是要踏踏实实

7、做人,扎扎实实教语文,而不要浮光掠影式的架起虚幻的空中楼阁。具体做法如下:1还本色语文,要读进文本。语文课上应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语言,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语言的“精、气、神。”让语言与精神融合在一起。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最简单的方法是读。语文课堂上,没有琅琅读书声,那是没有生机的。读得多,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就会不断上升。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等。我认为,让全班学生开火车读课文,一生一句,也是一个让学生接触文本的好办法。这种读法,对那些“滥竽充数”读书的学生是个很好的促动。课堂上人人读,读出语文的博大精深,读

8、出语文的神采飞扬,学生才能与文本发生交流,交流得深刻、流畅、完整,语文与精神才能完美地契合起来。2.还本色语文,要情入文本。语文课应该是情趣横生的课堂,用教师的洋溢热情、似火激情来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语文课应该是能者为师的课堂,利用师生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思想碰撞,迸发火花。课堂上的温度高低,教师扮演的是一个烧开水的角色。给孩子一束阳光,就会灿烂一片天地;给孩子一泓清泉,就会汇成一条大河;给孩子一个微笑,就会暖出一个春天。本色语文,教师只有情入文本,课堂上才会有高潮迭起。只有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感情对话,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张力,才会时而如叮咚的泉水、时而如汹涌的波涛3.还本色语文,

9、要写入文本。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语文的目的还是用语文,我们认为要提倡多写。作文常常是困扰学生的难题,学生要么提笔半天,难写几行,要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读起来干巴巴的。纵观我们身边一些会写文章,文思泉涌的学生,他们都有随时练笔的习惯。其实许多大文豪也有这种做法,著名诗人李贺专门备一个布袋子,随身携带,随时捕捉突至而来的灵感,写下来投进袋子里。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本色”1“本色”是师生本位的统一。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提出问题,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完

10、全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我在执教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歌时,临时加多了一项关于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中“这头”与“那头”,“外头”与“里头”朗读重音的训练。在第一个班执教时,我没有做提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把握,结果很不理想。后来在第二个班上这一课时,我预先提示学生重音就落在“这”与“那”,“外”与“里”上,让他们通过朗读去感悟,结果不理想;后来我直接示范朗读一遍,并且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重音只有几个字,那就是“这”与“那”,“外”与“里”,然后再让他们去体会,结果还不理想;最后通过我和朗读基础较好的几位学生反复朗读示范后,学生才找到

11、一点感觉。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2“本色”的主旨是能力培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怎样走这条路的呢?我引导学生“读进去,想开来”,在21世纪新概念的阅读中,应该赋予更丰富更有时代气息的含义,培养学生找“关键词”品读人物,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是充满着时代魅力的阅读能力培养。3“本色”是实效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特级教师高林生曾经这样风趣的比喻:学生和文本如一对“恋人”,老师就是他们的“媒人”;当“媒人”介绍“对象”互相认识后,“恋爱”就该由学生和文本去谈了。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充满着浓厚的语文本色。参考文献:1、叶圣陶 文艺作品的鉴赏2、语文课程标准3、郭迎春 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4、王焱桃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 5、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6、潘新和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