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村经济汇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88873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农村经济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外农村经济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外农村经济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外农村经济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外农村经济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外农村经济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农村经济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在概述美国农场主协会、欧洲专业合作社与日本农协3 种国外农业组织化典型模式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这些农业组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农业组织化模式在组织、运营等方面不同特性和特点的确定性因素,提出了其对中国农业组织化模式的启示。农业合作社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行磨灭的作用。由于国情不同,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很大区分,但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设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来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以促进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而各个国家农业组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其在组织体系、运营方式上存在着肯定的差异。为此,笔者着重选择

2、了美国农场主协会、欧洲专业合作社与日本农协3 种国外农业组织化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确定各国农业组织化模式不同特性和特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缘由,并提出了其对中国农业组织化模式的启示,旨在为中国农业组织化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明确方向。一、国外农业组织化的典型模式国外的粮农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模式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为欧美模式,即自下而上发展的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美国、加拿大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二是东亚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包括韩国,主要特征是自上而下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1.美国农场主协会(1) 美国农场主协会概况。美国农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合作社成为美国农业生

3、产经营组织化的主导模式。这些合作社均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因此也被称为农场主协会。就其制度形式而言,是农场主自愿参与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机构,其经营目标不是获得合作组织的利润最大化,而是通过为其成员服务,使参与者从合作经营中获得最大收益。美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很高,但农户独自经营、面对市场也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美国表面上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实质是通过合作社、协会等农夫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高度组织化。(2) 美国农场主协会运行特点。美国农场主协会的运行特点主要包括:以合作加工和销售为主。美国农场主协会主要是利用协会的组织优势,集中收购农产品,再统一进行加工及销售。专业化水

4、平高。美国农场主协会种类繁多,一般只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进行供销合作。几乎每种农作物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协会依据自身的经营范围制定发展战略,既避开了同一化,又能在本行业内树立品牌和影响力。经济实力强大。农场主协会最初主要是供应收购、储存和销售服务,并为农夫供应市场信息。而后业务范围渐渐扩展到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农产品加工及贸易等领域。实行民主管理,同等合作。协会设立董事会,由聘请的经理全面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依据市场机制运作。协会管理层由合作组织成员(全部者)、监事(成员选举)、经理雇佣(聘请)、雇佣员工(付工资) 4 部分组成,各自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

5、美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充当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如确立组织的合法地位、开展合作教化与培训等。在合作经济组织经营遇到困难时,政府会赐予各种形式的干脆或间接救济。2.欧洲专业合作社(1)欧洲专业合作社概况。欧洲是合作经济的发源地,1844年在英国北部小镇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允先锋社及其办社原则,成为历史上合作社的经典;1850 年瑞典中部欧桑兹布鲁建立了第一个农夫合作社企业Lagunda and Haguda 商品供应合作社,法国和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创建于19世纪80 年头,德国则更早一些,约在19 世纪60 年头。欧洲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在于欧洲各国基本上都建立了农夫合作经济组织,以应对农户独自

6、经营、面对市场的风险和困难。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目前欧洲农村不行替代的重要经济力气。在法国73 万个农场中,绝大多数农场主参与了流通领域的合作社;德国几乎全部农户都参与了合作社;而每个荷兰农夫至少是34 个合作社的成员;瑞典的农夫合作社共有600 多个,可分为20 个专业类型,90%以上的农夫参与了合作社。按产业分布,瑞典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奶业99%、牛肉79%、猪肉81%、粮食销售70%、饲料80%、原材料80%、林业50%。(2) 欧洲专业合作社运行特点。欧洲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特点主要包括:专业性强。欧洲的专业合作社围绕某种产品开展业务,或以某种功能作为成立基础,业务范围清楚,对象明确

7、,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效率。体系完整。欧洲合作社形式多样,经济实力比较强大,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比较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合作社体系。如德国的合作社分三级:基层合作社、地方社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后两者都是由基层合作社联合而建立的,目的是为基层合作社服务。规模化运作。欧洲合作社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其发展过程中引入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理念,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的特点。3.日本农协(1) 日本农协概况。日本农协的典型特点是地域性和综合性。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制模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由于小农制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日本建立了契合日本国情的

8、“农协”组织,实现了全国农夫的高度组织化,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915 年日本出现了“产业组合”即为农协的雏形,1947 年农业协同组合法诞生,标记着农协组织正式建立。迄今为止,日本农协已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在农业与农村发展、农夫生活中发挥着不行替代的作用。目前日本共有综合性农协2 472 个,专业性农协3 513 个,平均每一个综合农协有3 037 人参与。(2) 日本农协开展的主要业务。日本农协在农村供应综合性经营与服务。目前日本农协开展的业务主要涉及5 个方面:营农指导业务。营农指导员对农户的生产经营予以指导,避开了农夫盲目生产造成的损失。营农指导员一般

9、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供应的指导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是活跃在日本农业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销售服务。日本农协为农户供应不附加任何条件的销售服务,农户不是把产品卖给农协,而是托付给农协销售。详细做法是:基层农协将农夫生产的产品统一集中起来,发送到县一级或中心一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据等级、价格有支配地进行市场投放,进而避开了价格猛烈波动,稳定了农夫收入。购买业务。农协为组员代购生产和生活资料,通过大规模交易获得成本优势。详细做法是:农协接受本地区组员的订货,然后县经济联将订单汇总,统一购买后送货到户。农户一般只需支付货物的出厂价,而农协只提取少量手续费。日本农协为农户代购生产资料依据品

10、种分类的比例分别是:肥料92%、农药70%、农机53%、石油57%。信用服务。农协为组员供应接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资金融通业务,存款利息一般要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并按实惠的条件供应贷款,农夫能够以较低的利息融资。例如,2003 年日本平均每个农户借入农业生产资金259 197 万日元(100 日元约合8.11 元人民币,2012.7),借入资金来源分别是:农协46.16% 、银行或个人34.15%、政策性资金支持18.19%。社会化服务。农协还为农夫供应育秧、稻谷烘干服务,设立碾米厂、肥料加工厂、协作饲料厂、农机修理厂、仓库及加油站、生活用品配送站等生产设施。二、国外农业组织化模式的差异性1.供应

11、服务的内容与范围美国的农场主协会与欧洲专业合作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常按某个农产品类型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即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每个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内容都是围围着该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而且,总体来看,欧美的合作经济组织很少在生产环节供应服务,大多是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领域。这可能是因为欧美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农场主们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经营环境,通过联合起来组建合作组织,达到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和抵挡市场风险的目的,使产品在批量、质量、规格等方面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比之下,日本农协供应的服务更为综合,依据农夫的须要来确定经营内容与服务方式,一切以农夫生产生活须要为动身点。日本农协除了经营农产

12、品加工、托付销售等流通环节的业务,还为农户的生产环节供应全面的服务,如运输贮存、生产资料供应和营农指导等业务。此外,农协还能供应银行信用、农业保险、生产生活指导、文化活动等服务。2.组建方式与政府介入程度美国农场主协会是农场主自发建立的,自愿参与、共同拥有、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欧洲的专业合作社是由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主动宣扬并组织众多农夫组建的;而日本农协则是在政府的提倡和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各国的合作组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如美国的合作社像一个商业化企业;欧洲合作社更遵循传统的合作原则,带有较深厚的传统色调;日本农协政府特色较明显,具有半官半民性质。欧美的合作经济组织最起先是农夫

13、自发建立的,起初政府实行的是自由发展政策,不激励也不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以后,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规范引导其发展并赐予肯定的支持。而日本农协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结果,不是农户组建的结果。日本农协与欧美的农夫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区分在于其合作经济组织、行政机构和政治团体“三位一体”的特性。农协为农夫销售农产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只收取手续费,并不从中获利,而赤字由农协信用业务的盈余来填补。三、国外农业组织化模式的确定因素各国农业组织化成长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确定了上述3 种组织化模式的不同特性和特点。1.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农夫的利益特征随其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改

14、变,进而影响了农夫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性要求。不同国家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影响本国农夫的农产品市场收益,导致了各国农夫对其组织需求的功能性差异。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夫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要求在生产领域;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农夫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要求则在流通领域。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同时也是农产品市场化率提高的过程。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农业总产出不断增加,农业人口比例却不断下降,农夫的农产品自我消费率下降,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因此,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确定因素。欧美国家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农业产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充分,建立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农夫就可以纳入合作

15、与联合的轨道;而东亚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差,农夫兼业经营普遍,而且呈现多样化,只有建立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才可以使大多数农夫纳入合作发展的道路上来。另外,欧美国家的企业制度比较完善和发达,这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可能是干脆的,也可能是对人们潜移默化思维模式的影响,工商业和农业发展水平虽有差距但是不大,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从中获得借鉴。相比之下,亚洲国家的城市工商业与农业相比较实力相差悬殊,不行能有可比性或可借鉴性,因此亚洲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性就更少了。2.人均农业资源禀赋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运营方式、组织特点的区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较多,人均耕地面积有

16、限,普遍采纳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反映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特点,就是东亚国家的农协组织服务内容具有综合性,遍布农夫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目的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冲突。欧美国家的自然条件和东亚有很大差异,人少地多,虽然也是单一的农户生产,但主要是大中型的家庭农场。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大,技术和技术装备的利用上具有优势,劳动生产率高,因此欧美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更注意的是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而不是生产环节的合作,目的是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实力。3.历史文化背景各国各地区的农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合作经济组织发源于欧洲,后被美国引进,而在日本和韩国是政府推动建立。欧美国家的合作经济组织比亚洲国家要早,这主要与欧美国家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