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7.1).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88860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7.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7.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7.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7.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7.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7.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有关技术要求一、建设目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目标是解决干旱情形下乡镇居民基本饮用水,作物播种期和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最基本用水,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的最基本用水,以及国家级重要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最基本生态用水。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标准如下:1、乡镇人饮按日供水能力不低于日正常供水能力的20%30%或者按保证城乡人饮3040L/人d确定,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按基本用水需求确定,供水持续时间按最不利干旱持续时段(24个月)考虑;2、农业灌溉以保障作物播种期和生长关键期最基本用水为标准,一般最低控制在2040m3/亩;3、生态抗旱用水按保证发生中度干旱时国家级重要自然生态保护

2、区的核心区最基本生态用水确定。二、建设范围、任务2014年至2016年,我省建设范围为列入国家抗旱规划中的严重受旱县和主要受旱县,共22个(其中曾都区分为曾都、随县)。建设任务为新建小型水库工程、引调提水工程两大类。三、建设内容(一)小型水库工程1、作为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小型水库工程必须具有常规供水(比如:灌溉、城乡供水等)和抗旱应急备用供水双重任务,正常年景下小型水库工程按照常规的供水范围和供水任务进行供水,在干旱期通过转换供水对象,保障应急范围的应急供水任务。2、新建小型水库工程项目应在分析区域来水保障程度较高的河流水系、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和大型引提水工程的分布及其抗旱应急供水保障

3、范围、保障对象等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质等建设因素综合布设小型水库工程,在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和大型引提水工程受水区,应重点加强水源调蓄工程的建设布局。根据区域正常供水需求确定小型水库工程的常规供水任务、供水范围和供水对象。根据本地区抗旱应急供水标准、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制定小型水库工程干旱期各保障对象的保障次序,确定小型水库工程的抗旱应急供水任务和规模,充分发挥小型水库工程的抗旱应急备用功能。(二)引调提水工程1、连通工程连通工程指为改变江河湖库水体之间水力联系的调水、疏导、沟通、引排等工程。在干旱期通过连通工程转换水源供水对象,保障应急范围的应急供水任务,可有效提高水源的抗旱应急保障能力,实

4、现远水近用、统筹调配。连通工程主要考虑河库连通工程和库库连通工程两大类。连通工程建设项目应在分析区域内江河湖库等地表供水水源的分布以及各水源供水结构、供水对象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结合地形地质等建设条件,根据本地区的抗旱应急供水标准,合理布局连通工程,确定抗旱应急供水规模。针对跨行政区域的连通工程,应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避免产生水事纠纷。2、其他配套工程其他配套工程建设项目是针对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湖泊、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微咸水等较高保证率水源修建的引提水配套工程,以实现干旱期转换供水对象,保障干旱期重点对象的基本用水需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作

5、为抗旱应急水源,主要用于干旱期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农业生产用水。微咸水指矿化度为13g/L的浅层地下水,微咸水作为抗旱应急水源主要用于干旱期部分农业生产用水。其他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应在分析区域内水源分布及各水源用水结构、用水对象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结合地形地质等建设条件,根据本地区的抗旱应急供水标准确定其他配套工程规模,因地制宜地修建其他配套工程。四、有关要求要把握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与常规水源工程的区别,抗旱应急水源在正常年景下不对保障对象供水,只有在干旱情景下常规水源无法满足保障对象最基本用水需求时,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与常规水源一起组成新的供水保障体系,保障干旱期用水对象的最基本用水需求。2014年应优先安排前期工作进展快、地方资金配套能力强、工程效益明显、生态环境影响小、占地移民少、无水事纠纷等的项目。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