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884921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一、语言知识运用(12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 以来,武汉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大家的支援从四面八方涌进江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 ,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技术上的 。A. 爆发 骇人听闻 鼎力相助B. 暴发 耸人听闻 全力相救C. 爆发 耸人听闻 鼎力相助D。 暴发 骇人听闻 全力相

2、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上,以辨析近义词为主,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意义的同时还要注意语法的搭配.对于成语的考查则要注意结合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第一句处,“暴发”和“爆发”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户。突然发作:山洪。 “爆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进出:火山。通过外部冲

3、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战争。语境指“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应选“爆发,排除BD两项。第二句处,“耸人听闻”多是主观故意,侧重故意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惊动,强调有意为之;而“骇人听闻”只是客观事实,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非常吃惊。根据语境“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应选“耸人听闻”,排除A项。第三句处,“全力相救”,拿出全部力量来救助。“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而文中的对象是“外国,应选“鼎力相助”。故选C。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A.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B。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

4、壶上翠微。C。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D。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A项,借代。“人面”代指去年相逢过的那个女子。B项,借代。“翠微”用色彩来代指半山腰。C项,比喻,无借代。“去留肝胆两昆仑”,使用的是比喻,把自己的忠肝赤胆比作昆仑山。D项,借代.“御苑”代指京城。故选C。3.下列诗句所涉及的节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借

5、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对所给诗句一一分析,得出诗句所涉及的节日,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可知涉及的节日是清明;出自苏东坡的守岁,守岁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从“强不睡”“相守”也可以判断涉及的节日是除夕;从“家家乞巧”可见涉及的节日是七夕;“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出自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根据所学可以判断涉及的节日是元宵节。根据时间先后应是元宵、清明、七夕、除夕,故选A。4。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6、)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它改变了单一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二是句式、修辞要一致。三是顺序要合理:句间的

7、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两句谈的都是网络阅读在文字图像等内容方面的特点,联系紧密,由此可以排除AD两个选项。句提到的三个特性和句的“沟通交流”十分连贯,由此可以排除B选择C。或者可根据语境中“趣味性“吸引力“影响力”的顺序,将六个句子归类,如是讲“趣味性”; 是讲“吸引力”;是讲“影响力”,最后每两两排序,分出前后,通过这样分析,C项衔接最恰当。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

8、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

9、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 和:应和B. 为犯二名律乎 为:是C.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讥:讥刺,非难D。 乃比于宦者宫妾 比:靠近6.

10、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封建社会对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或直接写出来,叫做“避讳。李贺因父亲名晋肃,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晋”与“进”同音,父名应避讳。B. 讳辩因李贺而写,韩愈引经据典,对腐朽的社会风气作了激烈的抨击与批评,把假卫道者的面目揭露无遗.C. 文章第一段明确地交待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怕触犯名讳,不去考取进士.韩愈热心于培养和推荐有才华的青年,就写了本文给李贺,劝他应考。D。 在文章的写法上,作者不作正面的结论,只是在引经据典之后,用一连串的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问,步步紧逼,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

11、译成现代汉语。(1)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2)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8。 文章第二段引证礼记有关律令“二名律”、“嫌名律”的确切定义的作用。【答案】5。 D 6. C 7。 (1)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2)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8. “二名律”说只要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就行了,没有必要两个字都避讳。“嫌名律”说没有必要再避讳它的同音字

12、“雨”字.这样,就给名讳一个确定的界限。从而证明了以“晋”与“进同音为由, 阻挠李贺去考进士,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从而, 从理论上推翻了“毁之者”的所谓“理由”。【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一词多义,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A项,“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意思是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 “和”,应和。 B项,“为犯二名律乎”意思是是违背了二名律呢。“为”,是。 C项,“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意思是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讥刺。“讥”,讥刺、非难。 D项,“比,靠近”错

13、误,“乃比于宦者宫妾”意思是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比,类似.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C项,“韩愈热心于培养和推荐有才华的青年,就写了本文给李贺,劝他应考错误,由原文“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可知,皇甫湜说:“如果不把这件事分辨清楚,您和李贺将蒙受坏名声。”正是为了批驳这种毁谤,韩愈才写了这篇文章.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举”,

14、科举时代考中举人;“毁,诋毁;“名,叫作;“是”,对的、正确的;“劝”,勉励。第(2)句得分点:“考”,考证;“质”,质证;“稽”,查核;“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状语后置句;“为”,是。【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要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文章的层次内容.从文中找出作者描写的对象,然后从文中依次找出描写作者对其不同态度的语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第二段引证礼记有关律令的“二名律”、“嫌名律”的确切定义的作用,首先应明确两个定义,然后结合主体事件以及相关的态度加以分析即可。

15、由原文“律曰:二名不偏讳。”和解释的话可知,“二名律”的定义是指凡是两个字的名字,在用到其中某一个字时不避讳。由原文“律曰:不讳嫌名.”和解释的话可知,“嫌名律”的定义是指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有了以上两个明确定义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分析李贺去考进士的做法是否正确。由原文“贺父名晋肃可知,“晋”与“进”同音是音近字,“晋”只是两字中的一个,既未违背“嫌名律”,又未违背“二名律”,由此可以证明“毁之者”以此为理由阻挠李贺去考进士是毫无道理的,他们所谓的“理由不成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