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与圆顿止观法门初探怀 进内容提要:在天台禅法中,“止观”被作为全部的修行方法和过程,“止观双修”乃为其最根本,最上乘的修习方法和最重要的修行原则三种止观构成了止观基本理论体系次第止观是介绍由浅至深逐步的修行方法,它主要依据《释禅波罗密次第禅门》,核心内容是强调修行之次第的循序渐进;圆顿止观却是介绍初后不二,一尘一香,当处圆融,法法互具的实相观法它主要依据《摩诃止观》,集中地论述了圆顿止观的开解、乘境和六即等特色,而不定止观的开解与前二止观无异,起行介乎前二者之间,证入或渐或顿不定本文主要对次第与圆顿止观的理论框架和行持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剖析,凸显了天台禅法在对待次第与圆顿的问题上,既注重次第渐修的一面,又突出观心和顿悟的一面关键词:止观 次第止观 圆顿止观 四种三昧 十乘观法作者怀进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前 言中国佛教自从后汉安世高、支谶传入禅教以后,大小乘禅法一直并行不悖小乘禅法以五停心观、四念处等为主,大乘禅法以首楞言三昧等为主由于魏晋义学的发展,形成了南北朝时期的“南义北禅”为主的局面迄陈隋之际,智者大师出,开创台宗,提出了“圆顿止观”的思想,认为“止观”应作全部的修行方法和过程,主张“止观双修”作为天台禅法的最根本、最上乘的修习方法和最重要的修行原则。
在止观禅法中,实以三种止观为止观体系,而以四种三昧为基本轨范三种止观,即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所谓“渐次止观”,就是由浅到深逐步的修行方法;所谓“圆顿止观”,就是初缘实相,造境即中,纯一实相,初后不二;所谓“不定止观”,开解与前二止观无异,起行介乎两者之间,证入或渐或顿不定智师认为修行者从初发心到证得佛果,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的修行次第,不过这种次第只是权宜之计,根据《中论》的四句,这种修行禅法的次第本身也可分为“次第”、“非次第”、“次第非次第”、“非次第次第”四种可能,而圆顿止观之圆顿又并非隔别次第,而是不离次第以成圆顿之圆顿,圆领止观不是不讲次第,而是讲的圆顿的次第,在次第中显圆顿本文围绕这一主题从“止观的内涵及渊源”、“次第止观与圆顿止观的理论框架及其实践特色”、“次第止观与圆顿止观的内在关联和异同”,在这二者之间,如何取得融合等作些初浅的诠释与解析也以此抛砖引玉,就教诸方贤哲,以益日后更深的理解一、止观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止观是天台禅法的主旨止观,即是定慧,亦即禅定与般若止”为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等,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一心境,达到寂静的境界;“观”为梵文Vipāsyanā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译“智慧”等,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智慧,含有关照、了知之意。
《维摩诘经》卷五僧肇注曰: 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摩诃止观》卷一上言: 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1《中阿含》卷十五说: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成就止观以为车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2《成实论·止观品》卷十五说:……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镰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又世间众生,皆堕二边,若苦若乐;止能舍乐,观能离苦……止能断贪,观除无明3如《成实论》之所说,则以止为初地,观为根本,唯观为能断灭、撤除无明之蔽;但观慧之发,必籍止之正定以为前导,观无止而不起,故止观仍为相依而不得偏废在《大般涅经·师子吼菩萨品》卷二十八云: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如观掌中庵摩勒果4“三昧力多”是偏于止,“智慧力多”则偏于观,均不得明见佛性;唯“定慧”等,止观不偏而双行,得明见佛性止观双修以求定慧力等,是佛教修行的特色智者大师生前以“禅师”闻名,从早期以“禅”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止观”为中心,最后简易为“观心论”在《增一阿含》等小乘经典里,“止观”可以指代全部的修行方法。
这种止观的修习方法,在汉末即随佛学一起传入中土,在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北方佛教重“禅定”、重“功德”、重“止”,南方义学重“智慧”、重“义理”、重“观”,于是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但“止观”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在理论上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南朝晚期,真谛三藏译出的《大乘起信论》,对止观关系也作了说明:云何修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纗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纑离,双现前故5又说: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纑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6《起信论》还主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7本着“止观俱行”这一主张,《起信论》将大乘“六度”改为“五门”,即把禅定与般若合并为“止观门”,试图以“止观”统摄佛门各种修持的实践《起信论》中“止观俱行”的思想,其实在天台宗先驱那里已经出现据《续高僧传·慧思传》记载,慧思大师于陈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率徒众前往湖南,入住南岳,提倡禅修,信众望风归附,他有感于南地偏重义理,轻视禅观的情形,双开定慧法门,日间谈理、夜间修禅,“昼夜摄心,理事筹度”(摄心即是“止”,筹度即是“观”),并说:禅智方便般若母,巧慧方便以为父,禅智般若无著慧,和合共生如来子。
8视禅定智慧为共生如来之父母,以定慧双举打开了通向南义北禅合流之路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慧文、慧思二师均倡止观双运,直至智者大师的出现,止观禅法在理论上重新获得了强调,尤其是圆顿止观,成为天台宗最根本、最上乘的修习方法和最重要的修行原则,南北朝时南义北禅各执一端的佛学在止观学说中得以统一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9智者大师在上文中视止观二法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进自利利他的修行路程在《摩诃止观·释名章》中,他又从相待、绝待、会异、通三德四个方面诠释和详论止观之名义由此可知,止观乃是行人修持所必须的重要捷径,更是统摄一切禅法的上乘禅止观”一词,从我国佛教而言,最早出现在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经》中,是指达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修行方法,即“数、随、止、观、还、净”10;其次是在《阴持入经》中,对治九品惑业的“九绝”,即:一、止;二、观;三、不贪;四、不恚;五、不痴;六、非常;七、苦;八、非身;九、不净。
在这里“止”和“观”两法代表佛陀开出的阿伽陀药,医治众生诸病此种法药在《阿含经》、《成实论》中都曾依次出现过如果说前者止观还被视为二法,那么后者已经把“以止修心”和“以观修心”的功能等同起来,明确地说就是“俱修止观”问曰:经中所说以止修心,依观得解脱;以观修心,依止得解脱,是事云何?答曰:行者若因禅定生缘灭智,是名以止修心,依观得解脱;若以散心分别阴界入等,因此得缘灭止,是名以观修心,依止得解脱若得念处等达分摄心,则俱修止观11这种等同止观的思想即是所谓的“”,的梵语为upeksā,音译为“忧毕叉”,止观皆而住于平等,也就是止观不二的意思《涅经·师子吼菩萨品》卷三十说: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纑12至南北朝期间,“止观”学说已是相当流行,南北方大德对此都有所发挥如北齐禅师僧稠(479—560)撰有《止观论》二卷;梁代三论师僧诠在摄山所住的寺庙,就叫止观寺;慧思大师后期撰有《大乘止观法门》等在此时期,“”是这种大乘止观的思想基础净影寺慧远大师(523—592)在《大乘义章》分别解释了“止、观、”的内容,把这三者当作是修行过程出现的三种状态。
他说:止、观、舍者,经中亦名定、慧及舍此乃修中之差别也修义不同,一门说三: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舍者,外国名忧毕叉,此翻名舍,行心平等,舍离偏习,故名为舍13在《摩诃止观》里也出现了“止、观、”这三个概念,但智者大师用“止观”消解了“”,他认为“止观等者,名为相14“等”的意思相即,也就是止和观二者体性不二所以“”就成了一个虚设的概念,一切有关修行的问题都可以用“止观”说明止观相即不二,正是代表了智者大师对止观学说的推进综观智者大师的一生,前期撰述的关键字是“禅”,后期则变成了“止观”,他的宗教实践经历了从“禅法”到“观法”的转变在禅法的修持方面,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认识框架,他的许多独特思想,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十念互具、一念三千等,除一心三观是文、思二师依次传授外,其余都是在此框架内运作而完成这套禅学体系到后来,也都是在“止观”的名义下得到了体系化和理论化,形成了以“圆顿止观”为根本的观心论智者大师的止观体系义理繁复,历代不乏研究著作,主要有湛然大师《止观大意》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二十卷,梁肃《删定止观》六卷(现存宋吴克己三卷本)、《止观统例》一卷等。
这些撰述大多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天台禅法的演变,有着相当重要的思想价值二、次第止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特色如前所述,止观为实践要义,导万法复归真途,无论钝根、利根,都可被其接引而入佛之知见智者大师继承南岳思师之思想,取其与教判学说相一致的原理,将大小乘,世出世的一切禅观加以囊括,扩充成为天台禅法实践的玄妙法门,即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灌顶大师说:“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15明·释传灯大师在《天台山方外志》中云:“今家有三种止观:一曰渐次,谓解顿、行渐,即《禅波罗蜜》也;二曰不定,谓解顿、行或顿或渐,即《六妙门》是也;三曰圆顿,谓解行俱顿,即《摩诃止观》是也此三止观,对根不同、行相虽殊,俱依圆理而为宗本显然,这三种止观实质只有二种,即渐次止观和圆顿止观,不定止观只是随物机缘,化俗方便,介乎渐顿之间,复归或顿或渐之法门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天台观法虽以圆顿止观为究极,也未尝忽略传统之一般禅观,故除说一部《摩诃止观》而外,还说《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门》与《四念处》等多种禅观,所以不可以偏概全,说智者大师之禅观仅限于某一种而已。
那么,何谓“次第止观”法门?所谓“次第止观”,是从解起行,由浅入深,犹如登梯的次第,依行相悟入实相的修行方法即分为归戒、禅定、无漏、慈悲、实相等五重之次第而进修灌顶大师云:实相难解、渐次易行,先修归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达三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网,达色无色定道;次修无漏,止三界狱,达涅纄道;次修慈悲,止于自证,达菩提道;后修实相,止二边偏,达常住道,是为初浅后深,渐次止观相16也就是说,初段的归戒是:依修持力、翻邪向正、三恶道而趋三善道次段则修习禅定,而止欲蠲除散乱,以达到色无色定道再进修无漏道,脱离三界狱,以证涅道复以慈悲门,到达菩萨道更修观法,破空假二边的偏执,而证入实相无为道为了显其重要性,身为禅者的南岳慧思大师特别强调须通此禅他认为大小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