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形象新解.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881831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僧形象新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唐僧形象新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唐僧形象新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唐僧形象新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唐僧形象新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僧形象新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僧形象新解.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游记唐僧人物形象新解摘 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富艺术魅力.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创举,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的描写就是它的成就之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构造人物形象,多方面、立体化的塑造人物性格。使其主人公的整体感觉是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有灵魂。 关键词 非自愿 胆小怕事 说谎前言 唐僧是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传说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佛法高深、知识渊博、信念坚定.但吴承恩没有把唐僧写成一个圣僧,他笔下的唐僧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普通人,他和其他普通人一样都是会犯错误的凡夫俗子.一、唐僧西天取经并非自愿 唐僧西天取经是并非自

2、愿.西游记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中写道。 当时唐朝的皇上李世民召开水陆大会宣讲佛法,唐僧是主讲僧人,声势浩大。这时会场上来了两个和尚,和尚是观音和她的弟子变化的,他们的来意是“货卖袈裟锡杖,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重金不卖.”原著中写道“禅杖五千两,袈裟两千两”在当时年代七千两银子不是小数目,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一百三十万人民币。唐太宗听闻此后果断买下,转手就送与唐玄奘,书中是这样描绘唐玄奘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众人看来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当唐僧穿着袈裟再法台上传授佛法时,菩萨化身的和尚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

3、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唐王一听,觉得我浩浩大唐天国正需要这大乘佛法救助万千百姓脱离困苦,便问那和尚,哪里有这大乘佛法.和尚说在大西山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之处,离此十万八千里.唐王闻言就立即问一众僧人谁愿意走这一趟,而众人却把目光聚在了唐玄奘身上. 唐僧心知肚明此次取经任务终会落在自己头上,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而此时众人的目光又都在唐僧身上,连唐王也在盯着唐僧,在等他做出决定.唐僧当时的处境是骑虎难下,逃是不行的,于是他说“贫僧不才。愿效其鞍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

4、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其实唐僧并不愿去的,临行前徒弟问唐僧“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在原著中唐僧是这样对答的“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不得不”三字道出了唐僧并非自愿去取经。唐僧也像普通人一样,知道此去路途遥远,千难万险,心里是十分不愿意去的,但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又不得不去。何况自己又是誉响全国的得道高僧,佛法高深,品德高尚,深受大唐子民的尊敬。被“圣僧”这一头衔束缚着,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会受到各种约束,为了维护这份神圣的圣僧名誉,唐僧更要应下来,即使心里再不愿去也得去,而且是非去不可的。唐僧是被名声所累,身不由己.二、唐僧也有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的一

5、面 在西游记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唐僧骑的白马被小白龙吃掉,唐僧抱怨孙悟空没有保护好,哭闹起来,原著中这样写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孙悟空见唐僧哭,就更加急躁。 孙悟空受不得唐僧哭闹,非要找到那厮,叫他还马,唐僧这时着急了,扯住孙悟空说,“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从唐僧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连自己走路问题没了着落都要哭哭啼啼,圣僧风度大减。 孙悟空听见唐僧的话,更加嗔怒,暴跳如雷,让去找的是他,不让去找的也是他。没有马怕走路累,去找马又怕留自己一人会遇到危

6、险.是去也不成不去也不成。最终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保护唐僧。至此方才罢休. 唐僧非常怕听到或是遇到妖怪.在第二十回中也提到过,唐僧一听到妖怪救大惊失色、做不安稳,吓得滚下马鞍,大念“阿弥陀佛”见到青面獠牙的怪物,他就惊呼“我命休矣”。一旦被妖怪抓住,便一口一个“大王饶命”.全无男子气概,连猪八戒都说他“师傅老大不济事。 唐僧虽然佛法高深,但始终没有像孙悟空、猪八戒般的一身功夫,没有谋生能力,面对妖魔鬼怪,不及三个徒弟勇敢.细皮嫩肉的唐僧自小就没有受过什么苦,他在大寺庙里当和尚,且师承方丈,地位不低,后又学有所成,成了得道高僧,化缘做饭这种事有徒弟

7、和小僧来做,自然不用唐僧自己亲力亲为,且寺庙中分工明确,轮不到唐僧做这种小事。唐僧自小就熟读佛经,长大后讲授佛法,被众信徒尊敬着,膜拜者,没有受过皮肉之罪。在取经之路上哭哭啼啼怕死怕受累. 吴承恩塑造的唐僧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一改众人眼中那个吃苦耐劳,为了取经无畏生死的圣僧形象。这样设计唐僧,多方面、立体化的表现了人物的形象。三、圣僧也撒谎 在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写道。 孙悟空拜唐僧为师后,在一次冲突中,打死了六个强盗。出家人向来有慈悲之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唐僧责怪孙悟空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孙悟空受不得气,怒气之下来到东海龙宫喝酒,听

8、龙王劝解回来时,唐僧问他,“你往那里去来?教我行又不敢行,动又不敢动,只管在此等你。孙悟空他去东洋大海老龙王家讨茶吃去了.唐僧听会教会他说,“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你离了我,没多一个时辰,就说到龙王家吃茶?”行者笑道:“不瞒师父说:我会驾筋斗云,一个筋斗有十万八千里路,故此得即去即来。” 唐僧见徒弟回来了,想起了观音菩萨教他用紧箍咒收复孙悟空心性的事,于是说,“我略略的言语重了些儿,你就怪我,使个性子丢了我去。像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像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呀!”孙悟空回答说,师父,你若饿了,我便去与你化些斋吃.唐僧见机会来了应话到“不用化斋.我那包袱里,还有些干粮,是刘

9、太保母亲送的,你去拿钵盂寻些水来,等我吃些儿走路罢。” 行者去解开包袱,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孙悟空问唐僧“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唐僧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孙悟空一听很是高兴,央求师傅说,“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唐僧说,“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唐僧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 从此这个紧箍咒就在孙悟空头上戴了十四个年头,犯个错还要忍受紧箍咒带给他的痛苦。唐僧也是普通人,即使是圣僧也会说谎。前一句唐三藏刚对孙悟空说了,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后一句就答应道,是

10、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还有诸多神奇之处。前一秒教人诚实,不要说谎话,后一秒就把自己说的话都忘了,似乎大道理是用来讲给别人听得,不对自己受限制。 出家人你不打诳语,诚实是人最基本的美德,一代高僧自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他之所以对孙悟空说谎,是因为唐僧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手下的人难以管教。才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咒。虽然事出有因,但他还是撒谎了,可见圣僧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四、唐僧犯过感情错误 在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详细的记载了唐僧是如何同孙悟空联手骗婚女儿国国王的。 当师徒一行四人来到西来女儿国时,女王愿托一国之富招唐僧为夫。于是派女儿国太师来为女王求亲,如果不同意就不

11、与他们倒换官文,见如此状况,孙悟空私自应下“情愿留下师父,与你主为夫。”待太师欢天喜地离开驿站后,唐僧一把抓住孙悟空骂道,“你这猴头,弄杀我也!怎么说出这般话来,教我在此招婚,你们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孙悟空却劝师父将计就计。允了亲事,和她成亲,顺着她的想法来,到成亲那天再宣三人进朝倒换了通关文牒,再以送行为由一同西行。唐僧闻言这假亲脱网之计,如醉方醒,称谢不尽,道:“深感贤徒高见.”如此看来,唐僧便是同意用这个计谋,同意和孙悟空联手以骗婚换自由。 原著中这样写道唐僧同女儿国王亲密的场景“同携素手,共坐龙车.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

12、见世尊.女帝真情,圣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二人和会同登龙辇,岂料唐僧各有心!此时的女王沉浸在浪漫的恋爱中,她怎么想也想不到自己正一步步陷进骗局中。 女王和唐僧成亲当天宣孙悟空兄弟三人进殿,为他们倒换官文,好让其尽早西去。倒换官文后,唐僧道:“敢烦陛下相同贫僧送他三人出城,待我嘱付他们几句,教他好生西去,我却回来,与陛下永受荣华。无挂无牵,方可会鸾交凤友也。”女王不知是计,便传旨摆驾,同唐僧一起出了西城门.唐僧一出城门便转脸说“陛下请回,让贫僧取经去也。女王闻言,大惊失色,扯住唐僧问他为什么要变卦,唐僧没有回答,猪八戒却发起个风,把嘴乱扭耳朵乱摇,横冲直撞

13、到女王面前嚷道:“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髅做甚夫妻!放我师父走路!”女王见猪八戒撒泼弄丑,吓得魂飞魄散,跌入辇驾之中。女王看着唐僧远去的背影,独自落泪。 假亲脱网计得逞,唐僧成功的赢回了自由,却伤了女王的一片真心,犯了不可原谅的感情错误。即使是为了自由,为了取经,也不能欺骗别人的感情,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不可取的的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去欺骗别人的感情.而唐僧却恰恰使用了这种最不可取的方法,当唐僧听到这个办法后的反应是,如醉方醒,称谢不尽,道:“深感贤徒高见。”唐僧不但没有指责孙悟空的行为,反而感谢他,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唐僧没有坚持一个得道高僧的是非判断力,没有拒绝、严厉制止,做出理性的判断

14、。这就是唐僧取经之路上最难过的一关,感情观.从结果上看来这一关是过了,从过程上来看这一关过的很不合格.结论 吴承恩想借西游记抨击腐朽的封建统治,表现被压迫民众寄希望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希望有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人,带领他们反抗.唐僧即是通向美好未来的教化者,孙悟空却是那个有强大力量的人,吴承恩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表现孙悟空这一英雄人物,为了突出孙悟空的强大、勇敢、机智。吴承恩在塑造唐僧人物时有意把他和孙悟空作比较,性格上刻画的相对软弱无能、糊涂怕死。通过与孙悟空对比对唐僧这一人物进行论述,我认为人们对唐僧的印象向来不是很好,在于唐僧的身上有很多的缺点,人们往往是以他的徒弟,特别是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人

15、物的标准来对唐僧进行批判,而忽略了唐僧作为一个凡人而存在的,人与神相比,自然要相形见绌,但唐僧这一人物却真实地展现了凡人的真正处境。也正因为如此,从唐僧身上,人们看到了太多的真实地自己无法摆脱的弱点,唐僧反而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而充满着理想或者夸张色彩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却成了人们最喜爱的人物。这也是他写作的巧妙之处。 吴承恩塑造的唐僧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也有缺点、小瑕疵。他一改众人眼中那个吃苦耐劳,为了取经无畏生死的圣僧形象.这样设计唐僧人物,多角度、立体化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人无完人,再完美的人也会有瑕疵,表现了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深厚造诣。参考文献吴承恩 西游记(上)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年 吴承恩 西游记(下)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年胡光舟 吴承恩与西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1月李志梅“ 西游记中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再剖析 运城学院学报 2003年第二期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