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81117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以学生为中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谈以学生为中心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反思 题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纯经验型教师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除了经验方面的积累外,还需要积极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高专业素质和课堂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人教课标版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过程及反思整理下来,仅供参考。 两年前,即 2021 年 10 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区优质课评选活动,抽到得课题是Eliasstory 这一课教学,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煞费苦心,单从教师如何教会学生理解的角度,想当然地设计了本课的读前,读中,及读后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

2、这堂课不成功,整堂课学生显得很被动,完全是被教师拉扯着找到了正确答案,得出了正确结论,不但学生没有深入到课堂,(这一点在学生的表情和参与度上可以看出),学的很苦,就连这堂课的设计者我这个导师,也很尴尬,上课从不紧张的我,面对一群素不相识的学生,面对评委,越导越没信心,最终草草收场。 对于这次经历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初的反思是心里不舒服,自己认为完全按照教学的设计理念设计的,课堂活动本身无缺憾,学生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再后 来又想课堂气氛表面现象,其实是设计题目高大空,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无从下口,。 2021 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济南市高中教师赴江苏教育学院学习,在那里用心聆听了著名的曹亚

3、民,曹荣苏等一系列专家、教授的讲座,这些给我震动很大,我意识到了上课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的设计如何完美,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好体现啊! 为此,在 08 年暑假网上研修时,我上交了一篇单相思的苦恼以一节公开课想起的为题的作业,附上自己的教案,就是讲一堂不以学生为中心的不成功的课。结果,我的这份作业受到了课程团队专家的一致好评,有幸被推荐为优秀作业。 今年,我带高一,正值学校的课改大潮,我又有机会面对自己的学生对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重新审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

4、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意识的认识和反省,敏锐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迅速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并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 要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才能达最佳效果。因此,在今年十月份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 、读前 两年前,2021 年 10 月,笔者在执教 Elias story 在读中的一个环节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任务: Tell us sth about Nelson Man dela. Tell us sth about Elias. 现在想来,这一任务高,大,空,致使学生无从下口。 究其原因

5、可能是由于学生对 Nelson Mandela 这一相关背景无了解,也可能是了解这一人物苦于不会表达。学生长时间沉默不语,低着头,恐怕被教师点名,站起来 Im sorry. ,面对这种情形,笔者担心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就赶紧点击鼠标,将预设选设计的各种观点逐一展现屏幕上,并让学生读了一遍。 笔者当时的这种包办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久,学生会形成依赖心理,反正屏幕上会有。 在 09 年 10 月的读前活动,教参上有以下几个方案可选: (一) 完全按照课本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六个名人的图片,要求利用图片下面提供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对他们的了解,来判断这六个人谁是伟人

6、,谁是重要的人物。可以以小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谈论 William Tyndale,Norman Bethune,Sun Yat-sen,Gandhi,Nelson Mandela 和 Neil Armstrong 的主要事迹,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能用英语阐述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出 A great person is someone who devotes his life to helping others 的结论,.为进入正文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事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获得有关伟人知识,了解曼德拉的相关信息,课上小组汇报。

7、由于本人所在学校为一农村高中,学生英语基础薄落,口语表达欠佳,且大多数学生住校,信息较为闭塞。图书馆内没有相应的英语材料。因此,若采用方案一,则会出现冷场现象,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若采用方案二,则会挫伤班内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考虑,我提出第三种方案:对课本的读前活动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课本 84页的课后解释,课上用英语汇报。在导课时,采用了传统的知识型导入。具体操作如下 Match the words that have the opposite meaning kind inactive warm-hearted unkind honest selfish (mean) active co

8、ol-hearted (cruel) unselfish (generous) dishonest 采用此测试的目的有三: (一)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初步引入否定词缀这一构词法知识。 (二) 为学习伟人品质的词汇作铺垫。 (三)导入课文的主题伟人品质这一话题。 在对 Mandela 引入时,导入图片不是让学生简单回答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Nelson Mandela,而是添加了一些关键词(Black lawyer, Youth League, helpon legal problem)充分运用导的机智,让学生有话可说,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又让那些词汇量少的同学学

9、习了新词汇,为下一步扫除了词汇障碍。 实践证明,此方案切实可行。 二、读中 本单元的语法重点是定语从句,关系副词 when / where why 引起的定语从句,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关系副词尤其是定语从句中出现的介+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用法颇为迷惑。这一语法难点是否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呢? 在 2021 年 10 月的评优课中,为了清除这一理解障碍,我想当然地运用了三张幻灯片展示定语从句相关知识: 关系 副词 例句 When 在 从 句 中作 时 间 状语 October 1, 1949 is day when (=on whic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

10、na was founded. Ill never forget the time when (= during which) we worked on the farm. Do you remember the afternoon when (= on which) we first met three years ago? Where 在 从 句 中作 地 点 状语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at/in which) we first met. The hotel where (=in which) we stayed wasnt very clean. I re

11、cently went to the town where (=in which) I was born. Id like to live in a country where (=in which) there is plenty of sunshine. Why 在 从 句 中作 原 因 状语 I didnt get a pay rise, but this wasnt the reason why. (=for which) I left. The reason why (=for which) he was late was that he missed his train. 结果,此

12、环节占去课堂约 1/3 时间,看上去学生一头雾水,课堂结构也显得极不协调。 而在今年,我调查了两个班内不同层次的同学各 10 人(共 20 人),8 名同学反映看不明白词意思,6 名同学反映能知道句子是什么意思,但不能理解从句这一概念,另外的 6名同学反映句子意思能理解,若老师一讲语法也能轻松理解。基于以上情况,我进行了以下思考:本环节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 1:在学习 Elias story 一文时,完全抛开从句这一语法,单从角度理解设题。 思考:这一方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文章的一知半解,因为全文有 11 个定语从句。 方案 2:在学习 Elias story 之前,专门抽出一节课学习

13、定语从句,实施办法有 方法 1:教师分析,讲解句子成份. 结论: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绝对行不通, 方法 2:给学生下发资料,让其讨论,课上汇报,之后补充相关练习。 结论:看似以学生为中心,但这种方式高耗低效,容易出现死扣语法的现象。 权衡再三,这两种学习方式都不是最佳方案。语法学习最佳思路是为学生设恰当的语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教师应将语法知识置于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自己感知语言形式,坚持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的原则。 思考: 能否将以上两种方案结合起来?为此笔者对以上现象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通过提供关键词化解难点,然后对本课的 Ask an

14、d answer 进行以下设计。 part I 4.1)Information about Mandela 2)Information about Elias 3)Elias problem He needed to get so he could live in Johannesburg. part II 1.How did Mandela help Elias? 2.What unfair situation did black people face in South Africa? 3.How did Elias support Mandela? 4. Why did Elias su

15、pport violence when he did not agree with it? 结论:这一设计使学生提炼中文中有效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篇章结构和细节描写 而对语法,本单元的材料就是语法项目定语从句在语境中的最好体现。我想可以以作业形式先让学生整理下来,下一节课分析,将语法知识置于课文这一具体情境中,引He was a black . He offered to poor black people on their . He was with his time. He was a poor black in South Africa. He had , so he could not read or write well He worked in a . 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自己感知语言形式,既学习了定语从句,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 、 读后: 在读后活动中,我设计了整体复述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与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